距今4500年前,一群古蜀人在成都平原的大地上耕种、生活,筑城而居,就此诞生了成都平原首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宝墩文化,人们对成都平原人类活动的认识也向前推进了800年。1月21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遗址展馆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也向公众开放。
文章插图
“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内容丰富,展陈详实,在地底湮埋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都为大家讲述着古蜀文明的幼年时期——宝墩文化时期,古蜀先民都在成都平原干了些啥。
文章插图
古蜀先民与水博弈 筑城而居
宝墩遗址展馆充分利用文字、图片、模型、实物以及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为大家立体全景式地呈现了宝墩文化时期的精髓所在。步入展厅,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根出土于宝墩遗址的巨大乌木,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纵横的自然环境,乌木背后的墙上彩色图画,则将宝墩时期草木葱茏万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更加具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继续向前,一张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动画影像,这是宝墩古城遗址大视野图,通过动画,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宝墩古城的发展演变历程,当时宝墩古城高耸的双重城墙非并同一时间修建,是人口扩张和与水博弈的结果。“宝墩古城的发展与修筑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发展轨迹。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选择在高地向低洼区域的过渡地带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选址理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绍。
文章插图
古蜀人以何为食 种植稻米饲养家猪
居住在这座276万平方米的大城里,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盘,沙盘上展示了通过考古人员最近5年的发掘工作复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及不同类型的远古房屋。古蜀先民又何以为食呢?通过植物考古发现,宝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因为在2020年在宝墩遗址发现了疑似水稻田遗存,在这片遗迹,不仅发现成熟水稻的植硅体,还发现了不同成长期的水稻植硅体,这充分说明了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文章插图
通过植物考古还发现,在宝墩时期,除了稻谷,葡萄也是那时人们喜爱的美食。通过动物考古则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宝墩时期的家猪骨骼。各种渔猎使用的磨制新石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可以穿越4500年,想象先民的生活。
文章插图
宝墩、三星堆、金沙 璀璨古蜀文明或大有渊源
【 宝墩|4500年前“成都人”咋生活?宝墩遗址展馆有答案】宝墩文化去哪儿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神秘金杖,和宝墩时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其间有没有渊源关系?金沙遗址发现了一只4000多年前来自良渚的玉琮,这只玉琮会不会早在宝墩时期就已经来到了蜀地,跟随先民辗转迁移?这些疑问都等待着未来的考古发现来解答。
文章插图
“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带着人们找回那段曾经一度被遗忘的成都人类“童年”岁月。宝墩遗址考古工作者20多年来的艰辛考古成果,也都在展馆中被成功转化为一个个具象化的视觉语言。“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将考古发掘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展览语言,把发掘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公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绍。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