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1)日上午,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遗址展馆揭开神秘面纱,“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向公众开放,在地底湮埋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将为大家讲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时期——宝墩文化时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与水博弈的历史。
文章插图
其中展出了“成都平原第一灶”,该灶出土于宝墩古城遗址。外观呈直桶形,通体饰粗绳纹,内壁等距分布有7个长约7厘米的支丁,一侧有略呈半圆形灶门,高28厘米,直径30厘米。宝墩先民利用陶灶将陶器架高烹煮食物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灶。
文章插图
成都平原第一灶
发现宝墩古蜀先民与水博弈筑城而居
宝墩遗址展馆位于新津区宝墩村的平畴沃野之上,一进展厅,灯光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导观众进入鲜为人知的成都平原远古时期。
4500年前,一群古蜀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筑城而居,耕种、生活,他们留下的坚固城墙,在几千年的岁月中风化为一条条土墩,就是这些屹立于田间地头的土墩,指引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了这段曾经被当做古老传说的久远历史。
1995年,伴随着成都平原发现的首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宝墩古城的确认,成都平原终于寻找到了4500年前那一缕文明的曙光。随后,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宝墩文化”——成都平原首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命名,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至此,人们对成都平原人类活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800年,成都平原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文章插图
【 宝墩|“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开展,寻天府之根,看成都平原“第一灶”】第一展厅《发现宝墩》详细地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代考古人在宝墩遗址的工作历程以及宝墩文化的确认历程。
进入第二展厅,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根出土于宝墩遗址的巨大乌木,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纵横的自然环境,乌木背后的墙上彩色图画,则将宝墩时期草木葱茏万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更加具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移步向前,一张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动画影像,这是宝墩古城遗址大视野图,通过动画,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宝墩古城的发展演变历程,当时宝墩古城高耸的双重城墙非并同一时间修建,是人口扩张和与水博弈的结果。继续向前,城墙修筑场景前的玻璃屏幕上,古蜀先民正在堆土筑城,通过动画,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宝墩古城的修筑过程:挖城壕与筑城墙同时进行,城墙被拍打夯实逐层抬高。
考古工作者这20多年来的艰辛考古成果,成功转化为一个个让观众一目了然的动画图像。“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我们在撰写专业考古报告的同时,将考古发掘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展览语言,把发掘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公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绍。
“宝墩古城的发展与修筑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发展轨迹。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选择在高地向低洼区域的过渡地带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选址理念。”唐淼说。
何以为食种植稻米饲养家猪
文章插图
居住在这座276万平方米的大城里,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盘,沙盘上展示了通过考古人员最近5年的发掘工作复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及不同类型的远古房屋。展板上的介绍,则透露了这些房屋并非空想,而是考古工作者们通过一次次的考古发掘,在宝墩遗址发现了建造房屋的基槽,并且在基槽里柱洞中发现了碳化竹片,证明四川盆地常见的竹骨泥墙房屋,在宝墩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房屋基址发现的红烧土,还证明这些房屋的泥墙经过了烧制。”唐淼说。
那么古蜀先民又何以为食呢?“通过植物考古发现,宝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这稻米是他们自己种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2020年在宝墩遗址发现了疑似水稻田遗存,在这片遗迹,不仅发现成熟水稻的植硅体,还发现了不同成长期的水稻植硅体,这充分说明了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唐淼说。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遗址|罗马遗址出土谜样的面具,经过研究,发现罗马的戏剧和现代不一样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