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多项考古新发现,西安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汉文帝霸陵,墓葬考古新发现随之公布,与其相关的秦汉历史、帝陵文化、文物保护等话题在各个媒体平台上获得了青年群体的持续关注。
【 遗址|来一场时空穿越,让更多人爱上文物考古】社会对于霸陵考古工作的聚焦是近年来“文物考古热”的一个缩影:《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先后热播,在线答题、跟学知识,成为年轻人的周末新时尚;文博主题的“唐宫夜宴”“云冈文化音乐会”登上热搜,制作精良、传播力强,成为朋友圈的国潮新话题;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中法大学旧址等革命文物展示推陈出新,成为青年学生打卡学习的游学新热点。
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金名片”,如何让热度、炫度转化为广度、深度,激活文物考古事业中的“青年力量”,值得有关各方深入思考。
文物考古事业的公众传播既要创新传播形式,也要充实内容要素。青年群体注重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对考古遗址展示、博物馆陈列、文博宣传教育提出了新命题。比如,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工作团队通过对发掘现场、出土文物、文保科技的近距离与跟踪式直播,让观众获得了对考古工作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了解了考古学的严谨程序和深厚内涵。再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数字化技术融入遗址陈列,将声、光、电展示手段叠加到遗址本体之上,立体复原了宫苑遗址原貌,将建筑考古、城市考古的研究成果生动呈现出来,实现了传播力与知识性的统一,值得推广和借鉴。
文物考古事业的永续传承需要联动多方力量。近年来,不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服装、器物、建筑等造型设计上更多的吸收了文物建筑、陶瓷考古、丝织品考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场景复原愈发考究;考古盲盒、“世遗泉州”等文创产品持续热卖,吸引大众感受文博魅力;以古迹探访、文物博物馆、考古故事为主题的视频创作UP主,通过深度参访、实地解说等方式,用充满现场感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这些尝试聚合了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等多个领域的青年力量,他们是文博工作的参与者和同路人,应与专业研究团队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共同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
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还应当进一步融入青年教育。应当推动文物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融入各级学校的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以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革命纪念地等作为青年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发掘校园文物的历史价值,将城市文化遗产点串珠成线,形成实践教学方案,构建遗产管理单位、属地学校协同育人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时代留痕与精彩画面完整传承下来,使当代青年认识到其观念和情感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在专业学习与个人发展中传承中华文明。
范星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艺术|让日常生活美起来|南京东路上竖起潮流新地 沉浸式展览开启治愈之旅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世界杰出|烟台市政协委员孙健:要让游客一来烟台,就知道到了国际葡萄酒城
- 遗址|罗马遗址出土谜样的面具,经过研究,发现罗马的戏剧和现代不一样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荠菜春笋|尝一口野菜,来一场舌尖上的踏青
- 智人|沂水跋山旧石器遗址,为何会改写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史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美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看了这位画师画的美食,给我看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