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荀超
“我童年时,过年是很重大的一件事情。进入冬天,每一个小孩子都在盼望春节的来临。”在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记忆中,过年是和长辈一起送灶王爷,是家人纯手工熬制的花生糖、米花糖、苕丝糖,是除夕夜父母给自己的的压岁钱,是1993年除夕夜在北京参与策划央视春晚……
文章插图
魏明伦
小时候最盼过年
享受一家人的快乐自在
“我们小时候只过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过年是小孩子一年中最盼望也是最得意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不仅能穿新衣、还能收到压岁钱,可以去街上买零食,特别安逸。”让魏明伦印象深刻的是,忙碌了一年的父母,也难得有了闲暇时间,可以陪自己几个兄弟姊妹打牌,“而且他们还会有意输给你,一家人快乐自在。”
小时候的魏明伦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一边跑一边放鞭炮。“我们管鞭炮叫火炮,胆子大的就点冲天炮来放,听着火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又紧张,又高兴。”他也喜欢看母亲熬糖,“我们家过年都是自己做米花糖、花生糖、红苕糖。小火熬制,熬好了就放到一个木格子里,格子很小,等干了拿起来自然就是一小块,可以直接吃了,吃起来非常酥脆香甜。”
到了大年初一,魏明伦会跟着父母一起“走人户”,到各个亲戚家里拜年。“过年那几天小孩子即使调皮也不会被骂了,因为过年别说不吉利的话。另外就是戏班子也会在过年前几天封箱,除夕不演戏,到了初一就开始忙了。”童年失学,九岁唱戏的魏明伦,大年初一到初五也最忙碌。“每天演三场,演的都是《玉祖寿》《群仙会》《天官赐福》等吉庆戏。”
文章插图
1986年8月,魏明伦与扮演潘金莲、贾宝玉和安娜的演员说戏
担任央视春晚总撰稿那年
“唯一的一次没在四川家里过年”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戏剧舞台百废待兴。37岁的魏明伦接连创作《易大胆》《四姑娘》《巴山秀才》等一批川剧作品。其中,《易胆大》与《四姑娘》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被誉为"巴蜀鬼才"。1985年,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大胆探索,艺术形式跨朝越国,古今中外物同台,是最早的“穿越剧”。因内容大胆颠覆潘金莲历史形象,该剧引发了当时戏剧界的一场大讨论,可谓轰动一时。声名远扬的魏明伦,接到央视邀请,出任1993年春晚总体策划兼总撰稿。
魏明伦介绍:“以前央视春晚从没设过总撰稿,以后也不设总撰稿”。在央视春晚近40年历程中,只有1993年设置过“总撰稿”这个职务,魏明伦也因此成为央视春晚史上不得不提的标志性人物。“当时的总体策划只有三人:央视文艺部主任、总导演和我。名义是总撰稿,其实我没‘撰’,都是在全国范围挑选节目,审查节目,加工修改。例如歌曲《涛声依旧》,就是从广东挑选出来的现成节目;而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则是挑选出初稿后,由我加工提高而成。”
文章插图
9岁的魏明伦在内江演出《下游庵》
那年除夕夜,魏明伦和夫人丁本秀坐在春晚观众席上,和全国人民一起观赏节目。“这一年,是我唯一一次没有在四川家里过年。”第二天,大年初一,魏明伦和邓婕、陈小艺等四川籍演员一起乘飞机回到成都。“我当时家在自贡,刚到双流机场,就被成都朋友接去洗尘聚餐。”直到大年初二,魏明伦回到自贡,才发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添送给他的书法丢失在成都了。“谢添是用左手反写的书法‘巴山秀才’,十分珍贵。我竟遗失了。至今想起,非常遗憾。”
【 春节|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丨魏明伦:年味是压岁钱,是火炮响 ,是走人户,是家里自制的米花糖】【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中和节|三月·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上海市|彝家火腿香飘四方
- 民俗文化|【图说故事】探访花灯手艺人 点亮非遗创新路
- 鸡蛋液|蛤蜊鸡蛋炒大葱
- 小葱|咸肉炒娃娃菜
- 茄子|茄丁打卤面
- 面团|香菇青菜包
- 古朴|传统文化爱好者,“黄河故事”——河南民俗文化展示馆开馆啦
-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 石永|青海90岁曲艺民俗“活辞典”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