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小小纸片上练就文言“绝活”。张友云就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腿脚灵便,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自高中毕业后,每天坚持学习至少4-6小时,一年365天无一例外。
文言文晦涩难懂、瀚如烟海,我问他是如何学习和面对文言文的?他说靠死记硬背,靠卡片积累。
他从一个大大纸箱里随手拿出20多张、他本人就地取材用烟标、酒盒等制作的卡片,令人诧异!什么都有、什么都记,字体工工整整,分类科学,内容详实。
翻读古典文学作品、菏泽各县区县志时,不懂不会的生僻字词,张友云会马上查词典,并将字词释义等内容记录在用废旧酒盒、烟盒等裁成的硬纸片上,然后用钉子将纸片钉在墙上,缝纫做工时,时不时抬头看两眼,以达到记忆的效果,边缝纫边背古文成就了他的“古文梦”。
古汉语正音、训诂、句读、辨义、修辞、通假、翻译等,古文化基本常识如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时代、年号、地理、地名、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他都一一分门别类给予卡片辑录和登记。
其中有一张“穀旦”的卡片,引起了我的兴趣。穀,古代谷字的繁体字,穀旦,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于吉日的代称。 如某匾是某某穀旦刻,某碑是某某穀旦立。他把“穀”的十多个同音字、相似字等都抄录在一块,一目了然,看后让人受益匪浅。
就这样,靠着每日用巴掌大的硬纸片,写一诗、一词、一文言句式,或是一个字,并注明字的本义、引申义、用法及例句等,一边缝纫,一边默诵,一晃坚持了十多年之久,“初觉艰深,渐能味其佳妙”,张友云的古文知识积累也日益见增,为其日后的古文创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三
“做实业为养家糊口,做学问实为兴趣。”张友云常常说,“我干事情遵循一条原则,要干就干好,要么就不干。”凭着勤奋、爱钻研好学的精神,他干的每件事情都成功了。
1976年,张友云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提到文言短篇小说集。“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发现我们国家最晚的文言小说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张友云说,他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清朝末年以后几乎没人再写文言小说,萌生了写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念头。
为实现这个梦想,张友云每日必读古文经典文章,为此他没睡过午觉,晚上10点前很少睡觉,沉浸在古文里如痴如醉。他还系统认真地研读了杨树达著《词诠》、楚永安著《文言复式虚词》等著作。“把优美的词句随手记下来,给笔记起名曰《眼到手拾》”张友云笑呵呵地说。
有了文言文知识基础,张友云开始尝试着写文言小说。经过千斟酌万修改,1987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苑天香》在当年的菏泽市报上发表,以后又陆续《姚黄》《金秀秀》《十六两》《长舌病》等作品,陆续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刊登。
由于古文造诣颇深,2011年初,受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潘建荣之邀,张友云开始了菏泽各县区史志的点校工作。先后参与点校了清·顺治《定陶县志》、明·嘉靖《濮州志》、明·崇祯、清·康熙、清·光绪《郓城县志》、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清·乾隆《曹州府志》等众多旧志。
最近几年,厚积薄发的张友云操笔为文,渐入炉火纯青之佳境,《李惟一》、《李春茂》、《姚默》、《周宏》、《钱福》等一篇篇文言小说陆续创作出来,2016年12月,张友云的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耕暇辑轶录》出版,该书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既有短篇小说、名人传记、名医轶事,村名由来、又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奇事笑话、断案趣闻等,共计70余篇,反映了曹州人民嫉恶如仇、扶危济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作品高扬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鞭挞假恶丑,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是新时期菏泽市乃至全省出现的一部传承古代文化的精品佳作。
2017年1月8日,张友云《耕暇辑轶录》首发式暨研讨会在菏泽市图书馆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志刚、市政协副主席付守明参加研讨会并向市图书馆、市档案馆捐赠新书。
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菏泽作协副主席赵统斌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这是填补百年空白之作,这是延续千年香火之作……”
文章插图
四
1946年出生的张友云,山东汉子,由里至外的热情质朴与谦恭,在他身上尽显无遗,让人一面记终身。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荠菜春笋|尝一口野菜,来一场舌尖上的踏青
- 九楼四塔八大寺|游丹青长卷 寻正定胜迹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石碑|青未了|开山,祭奠年轻的诗魂
- 豆腐丁|青豆虾仁炒豆腐
- 蔗糖|云朵酸奶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