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乾隆的“天禄琳琅”藏书 80后跟着60后修好了( 二 )


尽管国图的善本库房已经有了良好的恒温恒湿条件,但残损书籍中所携带的霉菌以及絮化、粘连等纸张病害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也会愈加严重。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2013年6月8日,原文化部在国家图书馆挂牌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在开展古籍修复的同时以师带徒方式传习修复技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也是在这一年,馆藏“天禄琳琅”编目和破损调查完成,同年8月,“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启动。
修复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在年龄上存在断层,年龄段从60后直接跨越到80后。年轻人多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他们在具有35年以上修复经验的专家们的示范带动下,面对“天禄琳琅”这样的“顶级教材”,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对全面的技能,并同期开展研究。
“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是国家图书馆继“敦煌遗书”、《赵城金藏》之后的又一“重任”,不但体量大,而且难度大。每一册藏书的共同特征是珍贵,不同之处是“破得各有千秋”,修复方案无法一概而论,需要对每一册书进行“个性化”定制。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青年修复师崔志宾介绍,“天禄琳琅”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多数藏书中都可见前人修复的痕迹。在“整旧如旧”的指导原则下,修复者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保留还是清除这些“后来者”的遗存?经过反复探讨,他们最终决定,对不影响书籍当下乃至未来的使用质量和保存寿命的情形,严格维护历史遗存,为后人留下客观实证。
但也有一些特殊案例,比如,前人曾以“连补带衬”等不当方式进行修复,造成书叶纸张褶皱、板结、粘连,《班马字类》《孟子音义》等古籍就存在这种情况。前人的操作痕迹并不利于古籍保护,本次修复就进行了整改,不是死板照搬“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等原则,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标是尽量延长古籍的保存时间。
8年过去了,“天禄琳琅”修复完成,相关展览即将举办,相关成果即将出版。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古籍善本在千百年的岁月中,经过了多少战乱离合,历经多少代人的保存与修复,才得以旧貌新颜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只要今天的年轻人还能觉得——这是在修“自己”的东西、这是在与“自家”文化交流,那么,就文脉不绝。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