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准的文章是怎样炼成的?答案就在这14个字里( 三 )


第十个字“体” , 就是形体
做什么事情就要像什么样子 , 写什么材料就要有什么形式 。 不管使用什么风格和体裁 , 都要坚持像模像样与灵活把握相结合 。 调研报告要数据详实 。 调查研究就是找问题、察实情、研对策、攒经验 , 重在察实情 , 详实的数据是文章的命门 。 经验做法要授人以渔 。 介绍单位经验、好的作法 , 必须实事求是 , 能给人启发 , 让人可信可学可借鉴 。 授课材料要有理有据 。 既要有海量信息 , 又要能发人深思 , 真正能教育人、感化人、劝导人、警示人 。 评论文章要主题鲜明 。 看似形散 , 实则不散 , 看似轻描淡写 , 读来百味回转 , 虽形式灵活 , 却不落俗套 。
第十一个字“美” , 就是审美
材料如何脱颖而出?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是基础 , 除此还要有特别之处 。 以短小精悍为妙 。 浓缩的是精华 。 写短文更受欢迎 , 那些言简意赅、精炼通达的文章 , 有时更有生命力 。 以感情真挚为妙 。 涉及历史、涉及纪念、涉及评论等材料 , 往往需要感情真挚 , 发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意 , 无论是在价值上、还是在感觉上 , 都比虚构编造要强很多 。 以条理清晰为妙 。 一篇材料看过一次以后 , 如能轻易被记住 , 如能回忆起内容 , 往往与条理清晰相关 , 相反 , 那些读了半天不知所云的材料 , 其结构一般都不够顺畅 。 以工整对仗为妙 。 虽然不能太“八股” , 但适当的加工、美化 , 是提升材料“颜值”的技巧 。 这对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甚高 , 刻意生硬的拼凑 , 必将“画虎不成反类犬” 。
第十二个字“改” , 就是修改
任何佳作都是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结果 , 鲜有倚马千言、一气呵成之作 。 多让同事瞧一瞧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多让同事提提意见 , 对于材料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 , 这是克服“闭门造车”的最佳手段 。 多给大家看一看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如果大家不同意、不理解 , 甚至反感、反对 , 就要检查反思 , 看是否有失偏颇、是否脱离实际、是否不接地气 。 多让高手审一审 。 高手之所以为高手 , 正因为其经验丰富、见解独到 , 往往简单地调调结构、捋捋次序、顺顺文字 , 就能点石成金 , 化腐朽为神奇 。 多叫自己改一改 。 不能仅仅依靠别人提醒 , 自己要有自我批判的清醒 , 反复察看必有所得 , 反复修改能成佳作 。
第十三个字“熟” , 就是纯熟
针对细节现象、观察体会和矛盾问题 , 想要建言 , 就要认真思考、周密筹划 , 做到成熟在胸 。 问题有没有想清楚 。 要反映什么问题 , 要采取什么方法 , 要运用什么风格 , 都要先想清楚 , 然后再动笔 。 结构有没有整明白 。 不同类别的文章 , 需要不同的表述方法 。 欲先行文必造其骨 , 清晰合理的提纲 , 能有效提升材料的质量和效率 。 细节有没有考虑全 。 行文需要援引的资料有没有出入 , 需要引用的讲话有没有错漏 , 需要借用的数据有没有差错 , 都要加以考虑 , 以消除行文瑕疵 。
第十四个字“德” , 就是品德
当官要有官德 , 练武要有武德 , 撰文也要有“文德” 。 不因功利而撰文 。 材料本是公务行为 , 如掺杂功利因素 , 则必然降低层次 。 如站在研究问题的立场 , 则必然收获意外之惊喜 。 不因批评而动怒 。 众口难调 ,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写材料挨领导批评很正常 , 领导批评必定有其道理 。 挨一次批评就能提高一步 , 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 不因私心而失实 。 针对工作矛盾问题研究撰文无可厚非 , 但应站在客观公正之立场 , 切忌掺杂个人情绪 , 以免行文失实 。
高水准的文章是怎样炼成的?答案就在这14个字里】(注: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老笔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