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章子怡“怒批”后,金莎终于不忍了:这种说话方式,真的很伤人!

前一段时间 , 章子怡“怼”金莎的话题上了热搜 。 起因是在综艺《演员的诞生》中 , 金莎饰演《三十而已》中顾佳的片段 , 但这段表演不太被导师们认可 。
被章子怡“怒批”后,金莎终于不忍了:这种说话方式,真的很伤人!
文章图片
你觉得自己在陈述事实 , 但因为潜意识作祟 , 认知里的东西早在不经意间倾泻而出 。
其实妈妈说得很对 , 也很中肯 。 但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上学一天也很疲惫 , 我的辛苦没有被看到 , 只有学习好 , 我才是被爱的 。
另一个例子 。 一位妻子最不能接受的 , 就是老公每天睡觉前不洗澡 , 每当她看到老公玩完游戏直接钻进被窝 , 她都会提醒 , 时间久了语气也不好了:
其实妻子的建议无可厚非 , 但老公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羞愧 , 因为她觉得妻子在嫌弃他脏 , 嫌弃他懒 , 同时 , 出于脆弱的自尊心和羞耻感 , 男人并不会心甘情愿去洗澡 。 为什么明明出发点是好的 , 最后中肯的建议却变成伤人的话?这里面有两层原因:
因为我们总是太容易受情绪的裹挟 , 把“一件事没做好”等同于“一个人不行”;
就像我们觉得伴侣睡前应该先洗澡 , 下意识觉得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 既然知道这样是对的又总是不去做 , 那他们就是懒!时间长了 , 不认同的情绪也会越积越多 。 同时 , 还有一个潜在逻辑在支撑着我们:对方是强大的 , 不会被伤害到 。
其实 , 开口的人潜意识里都早就有了定论 , 所以说出来的话会带着自己都察觉不到的讽刺 , 和无所顾忌 。
于是那些“中肯”的话 , 就成了肆意伤害对方的利器 , 对方已经鲜血淋漓 , 我们却浑然不觉 。
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那另一个层面 ,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别人的评价不对 , 还是那么容易跳脚、生气 , 觉得被伤害呢?这是因为我们把“别人对事情的评价”等同为对我们这个“人”的评价 , 从而萌生出羞耻感和自卑感 。 我们也会把对自己的评价 , 投射到事情上面去 。 比如一个自卑的人 , 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 别人的一点点看法 , 都是对自己的否定 。 就像高分英剧《普通人》中的玛丽安 。 在别人看来 , 她家境优渥 , 还是名校高材生 , 可她却非常孤僻 。 因为玛丽安的母亲重男轻女软弱无能 , 哥哥又遗传了早亡父亲的暴力倾向 , 一言不合就虐待她 , 甚至精神侮辱她 , 导致玛丽安始终觉得自己是残缺的 , 不值得被爱的 。 她有着卑微又脆弱的内心世界 。 因为这种脆弱和自卑 , 当别人评价她“丑”“平胸”“孤僻的怪物”时 , 她慢慢认同了这种评价 , 她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糟糕不堪的人 。
被章子怡“怒批”后,金莎终于不忍了:这种说话方式,真的很伤人!
文章图片
但其实呢 , 不管别人的评价是真的恶意还是无意 , 只有当你产生自我认同时 , 才会真的伤害到你 。
其次 , 有的人容易陷在自我否定的情绪里——“我什么都做不好” 。 我们总是习惯自我归因 , 把所有不好归结成自己的责任 。 比如孩子调皮捣蛋误伤了同学 , 老师让妈妈好好管教孩子 , 可妈妈可能会认为“自己根本不会教育孩子 , 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 ”又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被老板训斥之后 , 陷入自我否定 , 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 , 不如同事优秀……我们很多人 , 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否定和责备自己 , 把一句普通的话 , 放大无数倍 。 最后 , 还可能陷入极其负面的预设里——“一件坏事发生了 , 就是灭顶之灾” 。 我们总觉得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 就面临着灾难的到来:仿佛被伴侣嫌弃就意味着不爱 , 被领导批评就意味着没有年终奖 , 被朋友指责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好坏都是一时的结果 , 但当我们“认为”它会变坏时 , 我们只会在无尽的煎熬中等待 。
1、区分想象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