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青未了 / 写春联


小年|青未了 / 写春联
文章插图
写春联“过了腊八就是年”,高密城人民大街两旁树上开始挂起了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热热闹闹过新年”,年味愈浓。
民间说的广义过年,就是从喝腊八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我的老家高密仁和爱国村,一碗腊八粥(音:zhu)就感受到了“年味”。“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小小的一碗腊八粥,里边含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还有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或红糖等,(过去穷,不容配齐。现在超市都卖配合好了的腊八粥,买回家,光熬粥即可。)桂圆是一定不能少的,桂圆代表的是团圆,祈愿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
喝完腊八粥,就等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老家称之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就是“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请”回来新的灶王像后,买来芝麻糖孝敬灶王爷,让灶王爷甜甜嘴。孩子们也能跟着蹭吃一两根有芝麻浓香的麦芽糖。
灶祭之后,年就粉墨登场了,开始了正式的忙年。什么“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等等。如果说这些是物质文明,那么
还有一项就是写春联,就是属于精神文明。
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十国便盛行,据说蜀后主在卧室门上贴有“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说起春联,我打小就与之有缘。祖父当过教员,写一手好毛笔字,每年都免费为村人写春联。小年过后,求祖父写春联的村人络绎不绝。祖父为了区分村人的大门联、正屋门联、厢房门联,总是事先标出记号,再一户一户把对联红纸裁剪好,放在炕头上,码成一垛。等烧热炕,屋里暖和,祖父就要写春联了,这时我的用处就来了。我早已放了寒假,写累了寒假作业,洗净手,研好墨,两手摁住春联的顶端。就见祖父提笔蘸墨,略作沉思、酝酿片刻,然后深吸一口气,一挥而就,一幅春联跃然纸上,最后端详一下,搁笔,去喝一小口早已热好的小酒。
等我双手托着祖父写好的春联,到热炕上按序排好、晾干,祖父又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开始写下一幅春联了。我和祖父配合默契,写完一家的春联稍事休息,祖父就踱到炕边,与我一起品头论足一番写好的春联。耳濡目染,加之熟能生巧,在祖父的熏陶下,打小我也学会了写几个毛笔字。有时祖父高兴,春联写得顺手、飞快,我放春联跟不上趟,图省事,少占地方,就将未全干的春联摞上堆,结果春联粘贴住了,模糊了字迹,祖父见了直摇头叹息,到最后写自家春联时,偷偷换下模糊的春联,留着自家贴,把自家的好春联还给村人。
一次我看到祖父自拟对联,不时翻看一本《声律启蒙》,我对写对联开启了最初的美好邂逅,对文学有了一种朦胧的爱。书中“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的内容让我着迷。那本《声律启蒙》如有魔法,摄我心魄,让我牵肠挂肚,沉迷其中。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我逐渐懂得了对联中的奥妙,还知道了对联中有很多典故。比如婚联中“之子于归”是女子出嫁,出自《诗经》。蓝田种玉、红叶题诗、天作之合都有典故。
参加农行工作后,每到春节,上级行总是下发印刷好的对联和福贴,作为福利由柜员分送上门办理业务的客户,借以向客户拜年,很受客户欢迎。
近几年,农总行与时俱进,每年都举行对联征集。我暗自思忖,自己有点文学素养,也深知行业特点,就想参加征联比赛。去年我拟就了一副春联,上联:情暖三农成新气象;下联:振兴经济做大文章,横批:伴您成长。喻意到位,文词浅白,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气势充盈。
今年的对联我结合中央和总行精神,又新拟了一副,上联:服务实体春风化春雨;下联:振兴乡村黄土变黄金。横批:大行德广。感觉自然,效果不错,很接地气。随后发微信朋友圈,让懂行的文友点评。有文友回了一句:初生牛犊了不起,如虎添翼向未来。
拟对联,让我乐在其中,不断成长,丰富了业余生活。我是其中社员的高密文学社春节前常组织文艺小分队到乡下联络点,为村民免费写春联、送福字,让“文艺惠民”活动深入民心,我拟的春联浅显易懂,展示了农行与“三农”鱼水深情,彰显农行责任与担当,为农民所喜闻乐见。壬寅年到来之际,我愿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