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介|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回溯历史,女性画家的身影很难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徒留“丹青之在闺秀,多隐而弗彰”的感慨。明清之际,文化风气的兴盛与活跃,使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一批女子的才情“被看见”。独特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审美体验构成了她们不同于以往的绘画美学意识和情态。她们通过绘画映照出自然万物,也照映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1月16日-4月17日,《心·映: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在四川博物院临时展览4厅开展。通过文俶、叶小鸾、马守真、吴绡、柳如是、黄媛介与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画家的作品,辅以相关文物、文献、史料,试图呈现她们的际遇、情感与思考。本次展览用了七个单元,分别展示这七位女性画家的故事和作品。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任卓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也为我们揭秘了七位女性画家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媛介|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文章插图
展览现场
文俶·大明第一女画家
黄媛介|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在明代,程朱理学思想达到顶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逐渐凸显。身为名门闺秀的文俶不被影响,最终成为一代大家,有大明第一女画家之称。
文俶(1595-1634),字端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画家文从简的女儿,在文氏家族的笔墨熏陶下,她从小便喜爱写字作画,精于花草虫蝶。嫁于明代才子赵灵均后,二人隐居于寒山,居山水田园之间,听虫鸣鸟叫,观四季更迭,良好的创作环境,令文俶为之动情。
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花鸟特有的偏爱,文俶在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她曾用4年时间悉心描摹内府收藏李时珍的《本草纲要》中草药插图千余幅,并对照她婚后所居寒山中自然界的花草写生,绘有《寒山草木昆虫状》等。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曾给予文俶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
“其实,文俶的绘画有一个‘入’到‘出’的过程。”任卓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其“入”是指对男性(师从)画作精妙之处的领会与模仿,“出”则指在“入”的基础上,到自然中体察,在写生中丰富自己的笔墨功夫。文俶温润而不失厚重、笨拙而不失雅致的艺术特色,体现出一种世代书香所特有的高贵与矜持。但也能发现,家族实际上是文俶作为一个女性画家绘画实践活动的主要范围与界域。
在崇尚儿孙满堂的封建社会,文俶夫妇仅生育了一个女儿,因此她在绘画创作中特别喜欢画罂粟花、萱花、梅花等带有期盼意味的题材。“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下,即使如文俶这样才华横溢的闺阁淑女,依然没办法完全摆脱传统礼制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任卓说道。
黄媛介|新展丨走进川博,看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
文章插图
展览现场
叶小鸾·明代闺阁第一人
说到历史上的才女,大多数人会想到李清照。但在明末江南地区,流传于文人之间最著名的才女却是去世时仅16岁的叶小鸾。叶小鸾本人颇有才气,围绕她产生的故事更具传奇性,与其说她是因才华流芳,不如说是她死后的演绎成就了她的才华。她也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一字瑶期,江苏吴江人,她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名震吴江的才子叶绍袁,母亲是著名文学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叶小鸾自幼天资聪颖,善诗书琴画,颇为风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常以琴书为伴,每日静坐北窗下,作诗填词,临书作画。“一炉香相对终日”是她的生活常态,作诗绘画成为了这位年轻女孩的情感寄托。她的诗词凄清寥落,写秋夜暮景,述闺阁景致,为后人呈现了一位少女眼里的人生片段。
不过,世事难料,她与昆山张家长子张立平婚期定在了当年的十月十六。在张家送来催妆礼的当夜,叶小鸾突然染上重病,一病不起,遍寻名医,反而每况愈下。两家人担忧她的身体吃不消,所以将婚期提前到十月初十。得知此消息后,叶小鸾不由感叹:“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十月初十,她病情更重,婚礼也无法举行。第二天,已是强弩之末。最终夭亡。
这位被誉为“明代闺阁第一人”的才女落幕,为后世慨叹。“叶小鸾生前并未曾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从后世流传的《返生香》诗集中可以看出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任卓介绍道,叶小鸾的舅母和姐姐婚姻上的不幸遭遇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婚姻多少有些恐惧。如此的家庭造就了她看淡世事、多愁善感的性格。而现实的不如意让她更倾心于梦幻中的神仙世界,“每日临王子敬《洛神赋》。”“梦里有山堪遁世,醒来无酒可浇愁,独怜闲处最难求。”这也许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