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大家】
作者:任军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耿尹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
邵大箴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
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西方美术史,对从古至今的西方美术都有独到见解。他主编的《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外国美术简史》等教材,深受学生欢迎。80年代初,他将德国学者温克尔曼(Winckelmann)的著作《论古代艺术》翻译介绍到国内,对当时的中国美术起到了重要引导与推动作用,影响至今。2021年,这本书的新版《论希腊人的艺术》再次付梓。
60多年来,邵大箴的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直接促进和影响了中国当代美术和社会美育的发展。在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之余,他还致力于当代中国美术批评,也钟情于中国画创作,在中西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如游走。他说,要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
中国画|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文章插图
学人小传
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论,1960年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执教。1979年参与创办了《世界美术》杂志,曾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主编。著有《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古代希腊罗马美术》《欧洲绘画简史》(与夫人奚静之合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看花——中国当代美术问题》《美术,穿越中西》等。主编了《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外国美术简史》等。
留苏求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级专门人才。1953年,19岁的邵大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不久就有了到苏联留学的机会。
当时,对赴苏留学生的要求很高,在各地学校推荐之后,学生还要通过教育部的考核、考试、体检等选拔环节,再集中学习外语。从1953年到1961年,中国先后派出7批33位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美术,美术史论专业仅有6人,其中就有邵大箴。
邵大箴是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习的。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不仅免除学费和住宿费,每个月,每个留学生还会收到国家发放的500卢布生活费。邵大箴始终记得,出国前,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到留苏预备部做报告时提到,留苏大学生一个人一年所需要的费用,相当于250位中国农民辛苦耕种一年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邵大箴省吃俭用,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图书与画册。
中国画|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文章插图
2021年“文心墨韵——邵大箴艺术展”展厅。
在列宾美术学院的五年时间,邵大箴系统学习了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接受了素描、速写、水彩、雕塑等美术实践课程训练。学院的美术课程涵盖了世界各民族的古今建筑、雕塑、绘画和实用美术,理论课程则主要是美学与艺术理论。苏联的美术史论研究,在方法上重考据、重史实、重文化背景的全面考察,提倡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进行作品形式语言的分析,这为邵大箴日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美术史论系学生每学年的社会实习,一般都在美术考古队与博物馆进行,这样既能直接触碰到作品实物,又能培养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品格。苏联各大博物馆的藏品,极大开阔了邵大箴的艺术视野。
对邵大箴来说,苏联的学习和生活,既艰苦,又快乐。一方面,身处异国他乡,语言的障碍和环境的变化使他感到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尽管远在他乡,但仍然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苏联的老师们也无时无刻不温暖着他。
邵大箴记得,列宾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时常告诫中国留学生,不仅要认真领会和掌握西画的观念与技巧,更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艺术的文化精神,力争做到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邵大箴亲眼看见了苏联艺术家在跌宕起伏的艺术思潮中,坚持继承本民族艺术传统,同时又在社会变革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苏联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坚守与拓展,对邵大箴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安娜·彼得罗夫娜·楚波娃教授的影响下,邵大箴对古希腊罗马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两次前往黑海沿岸参加古希腊殖民区的考古发掘。他的毕业论文是围绕一件藏于乌克兰基辅美术馆的罗马青年头像展开研究的,并从艺术风格上考证了其创作的年代。邵大箴对古代西方艺术的兴趣持续了很久,归国后,除了教授西方古代美术史,还编撰了《古代希腊罗马美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