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结婚,30年后丈夫自杀,她精神分裂,晚年被外国报纸登上头版( 二 )


而陈梦家出众的才学也没有得到赵家的认可 , 赵萝蕤的父亲赵紫宸认为写诗已是雕虫小技 , 何况写的还是白话新诗 。 当时赵紫宸还在国外 , 本来每月给宝贝女儿八十元零花钱 , 听说陈梦家的事后便直接中断 。
24岁结婚,30年后丈夫自杀,她精神分裂,晚年被外国报纸登上头版
本文插图
图 | 父亲赵紫宸
无数的爱情夭折于家庭的阻难 , 好在赵萝蕤和陈梦家两人的不懈坚持 , 在一点一点的努力中 , 赵家有了松动 , 最终同意了 。
于是在1936年1月18日 , 陈梦家和赵萝蕤便在燕京大学的办公室里举行了婚礼 。 婚礼极为简单 , 但婚姻终是给了彼此间爱情一个归宿 。
一年之后 , 这对恩爱的小夫妻迁居昆明 , 陈梦家和赵萝蕤去往西南联大任教 , 但当时的西南联大却有一个老规矩:夫妇不同校 。 赵萝蕤的《我的读书生涯》中写到“从七七事变以后 , 我一直是失业的 。 ”“我是老脑筋:妻子理应为丈夫做出牺牲 。 ”
作为一个才情满腹的女子 , 陈梦家在西南联大就职的八年里 , 赵萝蕤却只能做一个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 。 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每天都得应付做饭、种菜、养鸡等众多家务 。
但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 赵萝蕤也没有放弃学习 , 在烧柴锅这种闲暇时 , 腿上仍会放着一本书 。 这种夹缝中学习的情况在1944年得到改变 , 陈梦家收到芝加哥大学的邀请 , 赵萝蕤也一同去了 。
在芝加哥大学 , 陈梦家教书 , 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而赵萝蕤则当起了学生 , 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 。
赵萝蕤完成四年的学习后 , 陈梦家已早一年回国 。 此时国内战事紧张 , 而赵萝蕤的博士学位要等到来年六月才会颁发 。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 两者必定要舍弃一样 。 因深恐不能回国 , 在两者间 , 赵萝蕤毅然选择了回国 。
24岁结婚,30年后丈夫自杀,她精神分裂,晚年被外国报纸登上头版
本文插图
图 | 赵萝蕤与陈梦家
1948年 , 在民用交通混乱得近乎瘫痪的情况下 , 赵萝蕤多方联系 , 先是乘坐运兵船离开西海岸到达上海 , 之后又搭乘一辆空运粮食的飞机 , 辗转回到北平 。
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怀抱后 , 预料中的温情并未持续多久 , 她的生活便走向了难以想象的混乱 。
这场混乱不是在艰难的反侵略战争中 , 也不是国内政局尚未统一时 , 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本该平静的日子里 。
1957年 , 风潮兴起 , 赵萝蕤年迈的父亲赵紫宸被一次又一次地拉出去游行、检讨;丈夫陈梦家也被打成右派 , 在中科院考古所工作里被“降级使用”;而赵萝蕤自己也被要求检讨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 , 以及教学工作中“重业务 , 轻政治”的错误倾向 。
赵萝蕤夫妻两人性格本就高傲 , 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侮辱 , 赵萝蕤的日记里提到“今天早醒 , 又为梦家疯态所逼 , 把他大骂一通 。 ”“早醒 , 又和梦家做思想斗争 。 ”
俗语说:我们都懂得许多大道理 , 劝了许多人 , 最难的却是说服自己 。 赵萝蕤大骂丈夫的“疯态” , 却未料自己竟然先疯了 。
24岁结婚,30年后丈夫自杀,她精神分裂,晚年被外国报纸登上头版
本文插图
图 | 1949年陈梦家夫妇在清华寓所内
有一种心碎是没有声音的 , 只是一种精神分裂 。
在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中 , 赵萝蕤一度出现精神问题 , 她疯了 。 更为离谱的是 , 在特殊的情况下 , 赵萝蕤曾两度发病都无法送去医院治疗 , 只能自己硬生生地扛过来 。
旧伤未愈 , 新伤又来 。 这个“疯病”似乎就在她这里扎了根 , 始终没有离开过 。
黑暗中唯一的光 , 是身边人的陪伴 , 陈梦家给了赵萝蕤继续同病症抗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