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人立规矩,与道家“无为而治”矛盾吗】文|颜小二述哲文
对道家思想有所体会的朋友应该会明白,在世人高举“有为”的旗帜的时候,道家则高喊“无”是“真谛”,于此,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甚至是“治国”,道家都把“无”的精髓贯穿始终,旨在揭示,对“有”趋之若鹜的时代里,人们抛弃的那些“无”,才是真正通往“宝藏”的“钥匙”。奈何现实却是,“物欲”过强的一叶障目之下,反而本末倒置”。
言归正传。那么从上文回到题目中的议论核心:“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指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那么为何古人却偏偏建立各类“规矩”,而不采纳老子的“无为治天下”呢?。
其实,在颜小二看来,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类所谓“规矩”,与道家老子的“无为之治”并不相违背,因为道家老子的“无为”从来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的“消极自缚”,而是顺势而为的“润物无声”,而道家之“无为”的精妙与精髓就在这个“润物无声”的“无”,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文章插图
1、老子“无为”实则是“顺势而为”就市面上想当然的一些观点,世人趋于将道家与“仙风道骨”相联系,于此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避世”的。诚然,因为对自然之道的领悟,深谙道家真谛的人,他们身上的“烟火气”往往没有“普通人”那么重,于此,他们看起来,相较而言总是“淡薄而随和”、“亲切而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突兀”。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在颜小二看来,深谙道家真谛的人,往往是“隐于市”的智者,他们对美好人生有不同于“物欲享受”的定义,他们的处世姿态往往是“顺人而不失己”的。
于此,通过上述逻辑,道家之“无为”,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去做”。或者这样说,因没有夹杂着“私欲”,所以道家的“顺势而为”往往就不会有强作妄为的“高调”与“突兀”。
2、老子讲“无为而治”,古人立规矩,二者是否矛盾?关于治世与“规矩”,《老子》一书中指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文章插图
这句话是在说,当规矩看上去比较“混沌”的时候,这个时候百姓内在是淳朴而自然的;规矩如果比较细致、紧密,这个时候,百姓就会显得狡黠,人间也容易处处是抱怨。
这种时候,道家老子在治世上对“无为”的贯彻,就一眼可辩了。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在反对领导者“立规矩”?真的是这样吗?
在颜小二看来,老子只是在描述一个现象,即在人类社会“规矩”比较模糊、没有那么细致的时候,人民确实是比较“淳朴”的,随着人的欲望越来越多,“强作妄为”的人越来越多,“规矩”也有越来越细致。各位可以体会中间的逻辑吗?
文章插图
或者反向来说,在老子看来,规矩变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两个原因需要反思、也比较突出:第一,有人开始强作妄为去伤害别人,这种时候,需要规矩加以“束缚”;第二,少数私欲强的人成了掌权者,开始利用“规矩”维护自己的“特权”。
按照老子的这种逻辑,“规矩变多”确实暗示人开始狡黠,人与人间的抱怨变多。于此,反向推之,这种“规矩变多”导致人“狡黠、抱怨”的深层次原因,不在于“规矩”本身,而在于“规矩”背后泛滥的“私心”。
文章插图
于此,一个清明的“领导者”,在“立规矩”一事上展现出来的,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带个人私欲去“作为”。于此,清明的“领导者”立不立规矩呢?当然“立”,只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去立,这种行为,往往会推进“有无相生”,造就“子子代代无穷尽也”的良性循环。
文章插图
虽然几千年华夏文明中,有很多被淘汰、被诟病的“规矩”,但是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灿烂已经向我们证明,古人在“立规矩”一事上,并未达到与道家之“无为之治”完全对立的态势,更多是沿着“润物无声”的大方向前进的,不然,我们华夏儿女也无缘像现在这样谈天说地。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合理性。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