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物道君语:
有人说民国是个好的时代,旧的正过去,新的正到来,它有它独有的气质、美与时尚。
但就如春梅狐狸所言:“人们并非因为进入民国才萌发了新思潮,而是那些思潮等来了民国!”
恰如旗袍,并非因为民国旗袍才美,而是旗袍令民国更动人。
王家卫曾说过一句话:“想到此时距旗袍盛行的三、四十年代,百载未过,大街上却再也找到不到一个衣裳如此花枝招展的人,不禁感叹时代善忘。”
但与其说无旗袍,不如说无旗袍美人。因为没有哪一件衣服能改换一个人的容颜、性情、品格,旗袍如玉,人当如玉。怀念旗袍,其实是怀念那个时代的人对美,对自我的追求。
旗袍有四大派别,海派,京派,苏派,粤派。这些派别并不是以地域划分,而是美的不同风格为界,如文人的文风,既有婉约,也有豪放。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旗袍是旗人之袍,最初是满族妇女的长袍,民国时被更多女性接纳,一步一步进行了改良。
作家张爱玲,就在不断地打破旗袍之美。她年少时见到的旗袍“严冷方正,有清教徒的风格”。不过短短十年,旗袍由长变短;长袖成中袖、短袖;不开叉的旗袍,也悄悄开低衩。
在张爱玲心里,旗袍不仅要别致,更要惊人。领头做矮,天气热要做成无领、无袖、衣长至膝盖,这叫“风凉旗袍”。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要用红绿搭配,最好是淘奶奶辈的花布料做,更能在人群中一枝独秀。外国进口了镂空的织物,她们用来做“透、露、瘦”的旗袍。
但此种轻盈绝不是轻浮,而是有灵魂的美感。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宛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一套月白色的蝉翼纱旗袍,在经过被家人嘲讽的挣扎,她把旗袍挂在墙上,抱着裙摆,而后如释重负般索然放开。
那袭旗袍,代表着她经历变故后,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民国时的上海,绚烂繁华,那时的美人,也无惧时代的眼光,不断做出改变自己的勇气。
海派旗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女性,让她们有着敢于突破自己的胆量。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京派旗袍则走上一条拙朴之路,但坚持传统,并非是人们无法接受改变,而是更注重旗袍内在的品格。
一位旗袍老师傅说:“旗袍的袍字有讲究,袍者,裹贴而不紧身。”不同于现在把旗袍放在表现形态,突出“前凸后翘”上,京派旗袍随着曲线走,却又不紧裹,略有盈盈一握,显现着稳妥。
消失的中国旗袍美人
文章插图
京派旗袍用传统的平面裁剪,做好的衣裳平直宽大,有大襟,花边也较其他派别的宽,把穿着者的身体,包裹于其中。
或许有人追问,这是否过于掩饰一个人的身体美了呢?
其实裁缝师,有时还需考虑到遮蔽某些身体线条,以达到和谐,体现穿着者的修养与性情。京派旗袍追求的偏偏不是曲线美,而是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