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年轻态”纪录片走红: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文汇报#“年轻态”纪录片走红: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网生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以超高评分成为跨年“黑马” , 片中书籍卖断货
“小众”不再“小众”的秘诀: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本报采访人员 张祯希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 , 一部网生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收获了极高口碑 。 这部在哔哩哔哩网上刚刚播完的作品共五集 , 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 , 聚焦的是编辑、装帧师、翻译、书店老板、绘本作者、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 。 上线至今 , 这部纪录片收获了超557万播放量以及3.6万个弹幕 , 在知名影评网站上更是拿下9.3的超高分 。
#文汇报#“年轻态”纪录片走红: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更令人欣喜是纪录片的后续效应——片中提到的一些冷门书籍 , 被青年观众放入了购物车 。 在纪录片第一集上线的第三天 , 作家袁哲生的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便在出版社官方淘宝店卖出700多册 , 在当当网上更是断了货 , 临时紧急加印8000册;同样一度断货的还有中华书局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 在纪录片更新期间 , 这部作品售出千余册 。
与网红主播、偶像明星动辄千万级的带货能力相比 , 图书千册的销量并不惊人 , 但让冷门纯文学以及历史书籍在热衷发弹幕的年轻一代中走红 , 足以证明纪录片的文化穿透潜能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但是还有书籍》是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 , 又一部用青年审美打开市场局面的纪录片佳作 , 其背后传递出这样一个市场信号:所谓青年观众好评多多的“网感” , 绝不是指低姿态的迎合 , 而是基于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
在书籍的奇幻漂流里 , 打捞爱书人艰辛、迷茫、幸福的时刻
《但是还有书籍》这个有些古怪的片名 , 来自文学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同名诗歌——人是纤弱的 , 但保存着人类智慧、文明与情感的书籍永存 。 有意思的是 , 《但是还有书籍》展现的恰恰是为这“一笔一画的希望”付出的人们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 , 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 。 我们希望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 , 捕捉和书有关的精彩故事 , 向编舟者致敬 , 为爱书人点赞 。 ”纪录片总导演罗颖鸾导演说 。
“书籍 , 从一诞生 , 就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从作者的书稿 , 到文字翻译 , 再经编辑和设计师之手成册 , 接着进入书店、图书馆 , 而后流转到二手书店和淘书人手中……《但是还有书籍》用五集的结构 , 展现了这场“奇幻漂流” , 大结构下是感人的幕后故事 。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中关于编辑的故事就吸引了不少观众 。 2005年 , 古籍出版社编辑俞国林 , 在一本书里发现了一页郑天挺手写日记 。 这一发现让编辑经验丰富的俞国林如获至宝:要知道 , 郑天挺是西南联大总务长 , 与当时不少大家往来 , 他的日记无疑是了解抗战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线索;更重要的是 , 当年市面上并未出版过郑天挺的日记 。 俞国林在联系郑家后人后得知 , 郑老的日记足有一箱 , 不但保存完好 , 且时间跨度近十年 。 只是 , 日记毕竟是私密记录 , 家人不同意出版 。 被拒绝的俞国林并未放弃 , 他一次次前往天津 , 拜访郑老的儿子 , 后来两人甚至成了逢年过节不忘问候的忘年交 。 多年交往积累下的信任与情感 , 让郑家人最终松了口 。 2018年 ,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经过多轮释读、考订、校对后问世 。 而这 , 距离俞国林初次看到日记 , 已过去13年 。 被誉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出版背后 , 有职业的坚守 , 也有人的温情 。
- [中国侨网]中国战疫虽然很难,但做得很好!这部全景纪录片让人泪目
- #河青新闻网张家口新闻#沙沟镇集中收听收看《英雄之城》纪录片
- #国器纪录片#倾力打造全球最大量子实验室,引领下代量子革命!中国投入上千亿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新媒体重磅纪录片:生死金银潭
- 抗疫@重磅纪录片:生死金银潭
- [文汇报]网剧集体“上新”,谁能成为下一个爆款
- 国器纪录片■引领下代全球能源革命,86万方气喷涌而出!中国第二次试采可燃冰
- 『』佳能C500 Mark II能否成为纪录片摄影机的权威?
- 『2020中国』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启动全球征集
- 【新华社】首部武汉战“疫”全景纪录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