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奉贤区体育馆和文化馆的夜晚,常常能碰上这群爱好者在热火朝天地排练。饰演周引仙的是奉贤的沪剧名人吴利勤,小时候,她常常在广播里听到红色经典沪剧的唱段,久而久之自己也能哼唱几句。生于戏曲世家的吴利勤,17岁就进入奉贤泰日文艺工厂参加演出,后来又进入奉贤区沪剧团,虽然没有进入戏校学习,却与沪剧打了40多年交道。
饰演李晓红的卫继红平时是烟草公司的一名职员,业余时间是勤苑沪剧团的一名沪剧演员。
文章插图
49岁的她是这次演出团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她表示,奉贤戏迷多,会唱的也多,大家都爱一起交流,不仅平均水平高,而且相对年轻,常常能见到40岁左右的沪剧迷参加活动。她的儿子也受她的感染,成了上海沪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母子俩常常会在家里聊唱腔,磨演技。
巧的是,卫继红在《银杏树下》里演的也是李晓红这个角色,从副线走到了主线,在诠释人物时,卫继红参照王勤饰演的张莉峰一角,在李晓红的身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次冲刺群星奖,卫继红坦言庄行镇给予了全力支持,小戏到外地去比赛没有那么多经费,大家都是带着伴奏录音去参赛,这次特别配备了大乐队现场伴奏,演出效果也会更好。
文章插图
4.退休仍在舞台发挥余热
饰演斌斌一角的袁庆明16岁就成了奉贤山歌剧团的一名演员,1984年随着不景气的山歌剧团转入了奉贤区沪剧团。“我原来一句沪剧也不会唱”,后来上海沪剧院的专业演员一批批来到奉贤教学,丁是娥等沪剧名家经常关心奉贤沪剧团的发展,袁庆明和同辈们成长很快,成了奉贤沪剧的主力军。从一折一折的戏到全本的《大雷雨》,袁庆明信手拈来。
可是渐渐地,沪剧演出市场也在萎缩,1991年,沪剧团也解散了。袁庆明进入了奉贤区博物馆从事后勤工作,心里难舍沪剧,时任馆长也是戏迷,只要袁庆明提出外出演出的请求,馆内都是开绿灯,馆长当时的话让袁庆明至今难忘:“只要你能对沪剧有贡献。”
文章插图
为沪剧做贡献,成了袁庆明的孜孜以求,也是这几位沪剧爱好者的初心。奉贤虽然已经没有了专业沪剧团,但是每次在排练厅,袁庆明都要被两位搭档的唱段感染。“我们沪剧圈形容一个人唱得好,都会说他唱到‘角角落’里了,就是说他唱得声情并茂”,这句话,也被袁庆明用来形容两位搭档。
为了让观众看到这出小戏的新意,三位主演反复琢磨身段、台步,节奏还要和锣鼓点配合得恰到好处。形象上也不能松懈,为了演好儿子的年轻感,58岁的袁庆明在45天之内瘦身15斤,肚子小了一圈,体态轻盈了不少。“舞台上要年轻30岁不容易,大肚皮怎么行?我每天要走两万步,老酒都吃了少了,我还给自己加了副眼镜,比较时尚。”说起角色来,寡言的袁庆明滔滔不绝。
文章插图
“年纪不大不小,穿着应该时髦,每天蹦蹦跳跳,嘴里哼哼小调,自己觉得永远不老。”吴利勤不光在奉贤唱沪剧,还在金山培养沪剧迷,成立了自己的沪剧工作室,参与公共文化配送的演出。工作室目前有15名成员,他们每年都会到基层举办四五十场演出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沪剧盛宴。吴利勤不光自己演,还是持证上岗的文艺辅导员,曾经学过导演的她,常常帮着村里的群文团队排练节目。“就是喜欢”,吴利勤即使过了退休年龄,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希望用这部小戏为家乡争得更多荣耀。(赵玥)
- 雍忠卓玛|藏族女画家单手作画:唐卡改变了我的人生
- 人生第一次|燕子|煮豆馅儿
- 员工们|人生,要喝下三碗水
- 人生酸甜苦辣,食物让生活温暖而充满希望|读书 | 冰心散文奖
- 人生起伏,食物可爱,爱吃的人最终都会走到一起|读书 | 井荻
- 耄耋|兰溪耄耋老人的“杆秤人生”:做的是秤,称的是心!
- 下棋|夜读|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 沈建江|菜场摊主的“双面人生”:右手执笔作画 左手卖鱼养家
- 手表|浙江修表匠54年钟表人生: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 青年|天生桥局开展“电亮人生 我在南网”青年员工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