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张晓春 摄
影院建筑在近代上海的公共娱乐空间中举足轻重。据笔者粗略统计,自1908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乍浦路滑冰场设立虹口活动影戏院,1909年又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设立了维多利亚大戏院,1930年代达到影院建筑的建造高峰,至1942年,约有70余座独立的影院建筑在上海建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影院建筑,丰富了城市的面貌。看电影,也逐渐成为近代上海一种新的日常娱乐活动。
在闭关5年后,2016年美琪大戏院重新开门迎客。
让我们将时针拨回80年前。
抗战期间的上海,各项建设处于低潮。但1941年建成于戈登路(今江宁路)和麦边路(今奉贤路)的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不论从建筑风格、形式还是室内空间、影院设施乃至建造质量来考量,均不失为近代上海现代主义建筑的佳作,在战乱的动荡不安中,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暂时逃离现实的、影像虚拟世界。
文章插图
张晓春 摄
美琪的观影空间序列
美琪大戏院是在原大华饭店的基址上建造的,由联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联怡股份有限公司彼时已在上海兴建了北京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
美琪大戏院坐落于两条街道相交处,街角的圆柱形体量、圆柱体两侧的矩形体量及其简洁立面,使其在所处街区中极具识别性。建筑的主要入口即位于圆形体量,圆柱体开启竖向长窗,长窗宽度与窗间墙的宽度相仿,两者交叉分隔形成垂直线条,长窗与窗间墙面通过收分的线脚进行交接,弱化了圆柱体的实体感,增加了通透感。沿街展开的矩形体量则相反,立面上点缀着几组面积不大的小窗,几何构图十分舒服,体积感十足,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虚实关系。建筑檐部和窗户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语言特点。白天,感受到的是建筑的体量感,圆形门厅的竖向长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静谧而温暖;夜晚,建筑氛围发生了反转,内部灯光和室内场景透出来,矩形体量好像“消失”在街道,而圆形体量脱颖而出成为统领街道的“灯塔”,向城市展示它华丽的高敞门厅。
文章插图
张晓春 摄
早期近代影院建筑中门厅很小,在后续发展中,门厅逐渐扩大并出现了单独的休息厅,形成入口门厅—休息厅—观演厅的空间序列。
美琪大戏院对这一序列又做了新的发挥,在组织入口门厅、休息厅和观演厅的空间关系时,做了充分利用转角地形和基于功能主义的考虑。观众厅沿地块长向布置,东南侧布置管理办公用房;入口圆形门厅布置于街道转角处,分别向两侧延伸出两个通向观演厅的休息厅,一侧连接首层观演厅,另一侧休息厅通过弧形楼梯可达楼座层的观演厅。在满足各功能空间使用需求的同时,休息厅面积达到最大化——几乎是观演厅面积的三分之二,这在当时上海的影院建筑中较为突出,并成为空间设计的重点。圆形的入口门厅与两个矩形的休息厅均采用两层通高的开敞方式,使整个公共空间连为一体。连接二楼观演厅的弧线楼梯与圆形门厅形成呼应,成为空间中着力刻画的另一处重点,弧线的元素也用在了建筑其它细部的处理之中。建筑地面采用水磨石,十分简洁。为了保证休息厅的布局和面积,影院建筑临街常设置的店铺也被大幅缩减,休息厅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方面是出于快速疏散观众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影者进入观演厅前的空间体验,强化了看电影的仪式感。
文章插图
张晓春 摄
在处理当时戏院设计章程中的观演厅地平须高于街道地平的规定(《关于戏院等之特别章程》中规定“底层或厅座之水平——此类房屋中,底层地板至少在近公路路冠水平十二寸以上”)时,美琪大戏院的做法是:将入口门厅与城市街道的地平设为同一标高,而在入口门厅与观众休息厅之间设置踏步,实现观演厅标高与街道标高的高差要求。这一看似室内外之间不设高差的做法将城市街道伸入建筑,使建筑的门厅与城市的街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暗示影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入口上方设置雨篷,下方被几堵片墙分隔出几道大门,片墙均指向门厅圆心,方向感明确,营造门厅与街道间空间的层次,加强人们进入影院的空间体验。
- 上海越剧院|在中国大戏院,细数上海越剧院的“锦瑟年华”
- 白鹿原|天天娱评│《人世间》,普通人跨越平凡的喜怒哀乐
- 豌豆荚|腊肉炒豌豆
- 内蒙古|麦秸画、“面墩墩”,来自内蒙古的心意跨越500公里进京贺冬奥
- 对话|跨越千山万水的“音乐对话”
- 京腔|京腔京韵庆冬奥!“元宵节·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亮相吉祥大戏院
- 同框|快看!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同框
- 哥斯达黎加|外国人看冬奥|跨越国界的爱!哥斯达黎加也有了“墩墩粉”
- (国际)专访:音乐跨越山海,将民心相连——访北京冬奥主题曲《一起向未来》阿文版演唱者莉娜·苏蕾比
- 年夜饭|跨越3000公里传递爱意“云团圆”外卖订单助力异乡过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