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作者对舞台演出意象的完整性、真实性、瞬间性、多解性及独一性的美学特性做了细致的分析。她指出,舞台造型是面目,审美意象是灵魂。言写实、写意,言风格、手法,不如言“意象”,前者皆言其“面目”,“意象”则探其本,有“意象”,此四者随之具备。决定意象的是艺术家的审美直觉,他所服从的是最高的真和最永恒的美。作者举林兆华的《樱桃园》为例。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在没落了的樱桃园主人面前无可挽回地倒塌,这是警示,或是启迪,既有哀叹,也是希望。作者指出契诃夫戏剧的根本冲突在于人与时间的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冲突。是作为承载以往历史空间及其文化的人,因无法融入新的时间隧道而被析出的深刻冲突和矛盾,并在顺从或抗拒中呈现其历史伦理。作者指出,舞台演出意象应当具有一种不息的“气韵”,统一的、一以贯之的生命力、创造力应当氤氲于整个舞台。这样的舞台意象,呈现的就不是逻辑的推理和判断,而是诗意的生命感悟和体验。
《导论》中有这么一段话:“所有伟大的艺术,促成其伟大的都是它的不可重复的审美意象的独创性,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张扬了人类最自由、最愉悦、最丰富的心灵世界。它是‘美的享受’,精力弥漫、超脱自在、万象在旁,是一种无限的愉悦和升华。突破表象的羁绊,挣脱规则的束缚,透过秩序的网幕,摆脱功利的引诱,于混沌中看到光明,于有限中感受无限,于樊笼中照见自由,这真是逍遥自得的至乐之乐,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所在。”这段话极其精彩,是对于“意象生成”这个核心命题的意蕴的概括。这是贯穿《导论》的核心思想。由于这个核心命题贯穿全书,这本《导论》在戏剧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域就具有学术原创性,并使这本书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
3.寻求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
学科前沿课题就是学科发展中出现的带关键性的课题,这种课题常常体现新的时代对于学科建设的要求。
我们在《导论》中可以看到对学科前沿诸多课题的论述,而且极有光彩。
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对中国特色的戏剧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学学科体系,对于确立21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创构中国戏剧学的基本范式,进入戏剧学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寻找戏剧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21世纪对中国戏剧学学者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摆在中国戏剧学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文章插图
《琵琶记》古本。图片选自《戏剧学导论》
文章插图
《十五贯》中娄阿鼠(丑)。图片选自《戏剧学导论》
《导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作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戏剧学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戏剧史研究。总体戏剧史的研究应当从原来的“二史”拓展到“四史”,包括中国戏曲史、中国话剧史、中外比较戏剧史、部类戏剧史。“部类戏剧史”作为总体戏剧史的分支,主要包括地方戏剧史和演出史研究,部类戏剧史也包括地方戏剧通史、代表性剧种史等。
二、戏剧理论研究。包括戏剧剧作学、戏剧演出学、戏剧剧场学、戏剧社会学。扩展原有的戏剧理论研究的视野和格局亟待四个维度的提升:一是戏剧文学史和演剧史的史学观;二是内在的哲学和美学观;三是整体的戏剧观念;四是戏剧的技术革新和方法论。
三、戏剧美学研究。戏剧美学是戏剧学研究中最具形而上色彩的理论形态。这里特别要追求中国特色,要在中西方的比较视野下贡献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精神,寻求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戏剧美学的资源。元代胡祗遹有论述演员表演艺术的“九美说”,汤显祖的“情至说”,潘之恒的“情痴说”,李渔的“自然说”,黄幡绰的“情意说”等,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剧作、身段和演唱的理论总结,完全可以融入现代戏剧美学的核心命题。
四、戏剧文献学的研究。文献是过去的精神产物和古代文化的珍贵记录,戏剧史家研究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工具和材料就是戏剧文献。这是戏剧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权威的数据库。
总括起来,作者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学体系,必须以中国戏剧美学和戏剧文学作为基本的立足点,从中国哲学和艺术美学中汲取智慧和内涵,并将其注入戏剧的理论和实践,进而转换成具有引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戏剧思想和戏剧观念。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