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开进社区 东昌新村停车棚又办龙门石窟新展


公开课|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开进社区 东昌新村停车棚又办龙门石窟新展
文章插图
展览海报
一堂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地点不在博物馆,竟然在居民活动室?不要说观众不信,就连专家都难以置信。今天,上海大学“博物馆与社区”主题的公开课在东昌新村开启直播,艺术家王南溟带着镜头前的网友感受了一把星梦停车棚里的龙门石窟新展,继而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博物馆”来到社区活动室,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公开课。
文化自治收获好评
星梦停车棚的改造对博物馆来说,是公共教育往社区的延伸,对社区来说,是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的提升和变革。东昌社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骏说,这是以前形容东昌新村的一句顺口溜,如今成了“市民动一动,美好生活进一进”。维护车棚环境的志愿者从5个增长到了18个;老居民刘金祥题写的“星梦停车棚”,这次重新打印制作后挂在了活动室外围墙的位置;上次三星堆图片展主动请缨的居民讲解员陈国兴,从这次布展之前就已经在开始自学龙门石窟的知识,试着讲出一个适合居民听的版本。
公开课|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开进社区 东昌新村停车棚又办龙门石窟新展
文章插图
展览现场
星梦停车棚的专业性,也得益于居民的参与和维护。从开始到现在每个环节,都有居民的参与,尤其是项目落地完成之后,社区居民自发地组织管理。
作为社区博物馆的观察员,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每次来看星梦停车棚,发现它一直在升级,不管是从细节还是整体,小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了,居民的精神面貌也是越来越好,这是博物馆进社区实践最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文化治理新形态当中所应该呈现的共建、共治、共享。
公众教育就在身边
随着博物馆学在中国的发展,专业博物馆的展陈和展品越来越学术化、专业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形容博物馆就好像是开店,只能等大家上门,如果没有人讲解的话,跟观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公开课|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开进社区 东昌新村停车棚又办龙门石窟新展】星梦停车棚里的三星堆图片展和龙门石窟图片展,让小区居民看到那些距离非常遥远的文物其实就在身边,也可以在茶余饭后、送车取车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样的文化对自己社区环境的提升和改造。还有不远处东昌大楼七楼的楼道美术馆,居民在上下电梯的过程中,就能重新唤醒对陆家嘴过去的记忆。
公开课|博物馆线上公开课开进社区 东昌新村停车棚又办龙门石窟新展
文章插图
策展人、相关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合影
这些都是博物馆走进社区的尝试,它们的涌现,证明了不是只有去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这些市级的公共空间才能享受到国际化、专业化的文化服务,而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同样享有专业化发展的权利,同样可以担起公众教育的责任。这也让耿敬感慨:“我们从事博物馆专业的人士,应该回到初心。博物馆在中国出现,它最初的宗旨就是公众教育,虽然它现在已经不是开启民智意义上的公众教育,而是要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居民的艺术文化品位。”
曾任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的王南溟,如今把东昌新村当成了自己的社交坐标,喝咖啡、见朋友,他总爱来这里转转。最近,王南溟也在近期收获了居民送给他的礼物——星梦停车棚的人脸识别,疫情期间也可以直接刷脸进棚的王南溟感慨:“这是东昌小区给我的最高荣誉。”
未来,上大博物馆还将继续这样的线上专题公开课,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博物馆与社区进行讨论。(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