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青岛市南区:打造品质博物馆 让老城历史文化“活起来”( 二 )


2014年,舒乙先生来到邮电博物馆,看看父亲曾经邮寄书稿的地方,并在这里为女儿留下一封十年后寄出的书信。一家三代人,在邮电博物馆,以这样的方式关联。
“在这里可以看到青岛邮电通信的百年沧桑,但这里不只是展示、陈列,也不只是活化利用老建筑,这里留下了记忆,个人的、城市的、民族与国家的记忆,这才是我们想做和正在做的。”周宁说道。
王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参观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希望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引导大家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得到更多的启迪。”
在团岛三路16号,针路航海博物馆,这样的工作也在进行着:弘扬航海文化,传播海洋文明。
这是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岛海岸电台历史建筑,馆藏航海文物近600件,对外展出近400件,最远可追溯到宋代,拥有古老的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沉船瓷器等一批珍贵展品?山东海事局四级调研员马桂山告诉采访人员,针路航海博物馆的特点是:特色、精诣、专业。“航海文化博大精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经天纬地,踏入航海文化的大门,你就会体验到航海文化的魅力与神奇。我们把专业的航海知识,转化成易于理解接受的科普知识,通过讲解展品的功能、作用,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向公众传播航海科普知识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启发学生的航海梦想和海洋强国思想。”
据介绍,针路航海博物馆已经入选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水上安全进校园活动基地、八大峡街道党建先锋教育基地等。除参观外,展馆承担了中小学生水上安全与防溺水教育、航海科普教育、海员心理健康与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项目,以及航海与海洋研学项目,深受学校师生、家长的喜爱。
“你看这个南宋时期最原始的‘手雷’,这是我们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应用,这个明朝初期的水浮司南,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历史记录”,马桂山说道,“青岛的航海文化底蕴深厚,有6000多年的海洋文明史,亿吨大港、千帆之都、海洋名城,我们需要一座航海博物馆去和世界沟通、交流,展示我们的航海文化,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博物馆传承记忆,浓缩文化。把博物馆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用足“绣花”功夫,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教育、科普、旅游等深度融合,让青岛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市南区的一个自觉实践。
航海|青岛市南区:打造品质博物馆 让老城历史文化“活起来”
文章插图
“近年来,市南区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不断拓展文博场馆投融资渠道和运营主体,完善文博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对新开办文化场馆、场馆日常运营、承办高水平展览活动等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博场馆建设,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道:“我们将结合西部开发博物馆业态,深挖文物本身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持现有世界领先水平基础上继续实现突破。”(中国日报青岛采访人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