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治肝肾阴虚导致的昏眩耳鸣,五心烦热,腰痛

知柏地黄丸是滋阴泻火的 , 对于阴虚火旺 , 导致的上焦有热 , 或者下焦湿热的情况 , 效果特别好 。 它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味方 , 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 , 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而成 。
出自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的《寒阵》中: “滋阴八味丸:治阴虚火盛 , 下焦湿热等证 。 此方变丸为汤 , 即名滋阴八味煎:山药、丹皮、白茯苓、山茱萸(肉)、泽泻、黄柏(盐水炒)、熟地黄(蒸捣)、知母(盐水炒) 。 上加炼蜜捣丸 , 梧桐子大 。 或空心 , 或午前 , 用滚白汤 , 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 ”
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治肝肾阴虚导致的昏眩耳鸣,五心烦热,腰痛文章插图
这个方子里 , 首先是六味地黄丸的底子 , 是以滋补为基础的 , 我们必须看到 , 此时的火 , 是以虚火为基础的 , 所以此时以滋补为主 , 方子里面的熟地 , 是张景岳最擅长使用的 。 熟地 , 中医认为能够滋阴补血 , 益精填髓 ,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 , 腰膝酸软 , 骨蒸潮热 , 盗汗遗精 , 内热消渴 , 血虚萎黄 , 心悸怔忡 , 月经不调 , 崩漏下血 , 眩晕 , 耳鸣 , 须发早白等症 , 张景岳特别擅长使用熟地 , 故外号叫“张熟地” 。
而方子里的第二味药是山药 , 用于补脾养胃 , 生津益肺 , 补肾涩精 。
另外一味药是山萸肉 , 能够补益肝肾 , 涩精固脱 , 是补肝的最重要药物 。 熟地、山药、山萸肉 , 这三味药的使用 , 源自仲景 , 后世名医多擅长用之 , 比如民国名医张锡纯 , 这三味药用到出神入化 。
方子里的丹皮、茯苓、泽泻 , 分别是清泻肝、脾、肾三脏邪气的 。
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治肝肾阴虚导致的昏眩耳鸣,五心烦热,腰痛文章插图
而知柏地黄丸这个方子 , 最重要的 , 是加上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 。
知母苦寒 , 入肺、胃、肾经 , 清热泻火 , 生津润燥 , 用于外感热病 , 高热烦渴 , 肺热燥咳 , 骨蒸潮热 , 内热消渴 , 肠燥便秘 。 但它的主要作用点是肺经和肾经 , 其中清肺热的作用最突出 , 因为肺金为肾水之母 , 母清则子安 , 所以对肾经的虚热效果也好 。 李时珍认为它是气分药 , 黄柏则是血分药 , 两者配合效果更好 , 他说: “知母之辛苦寒凉 , 下则润肾燥而滋阴 , 上则清肺金泻火 , 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 , 故二药必相须而行 , 昔人譬之虾与水母 , 必相依附 。 ”
而黄柏也是苦寒之药 , 入肾、膀胱经 , 主要作用在清下焦湿热 , 具有清热燥湿 , 泻火除蒸 , 解毒疗疮的作用 , 用于湿热泻痢 , 黄疸 , 带下 , 热淋 , 脚气 , 痿辟 , 骨蒸劳热 , 盗汗 , 遗精 , 疮疡肿毒 , 湿疹瘙痒 。 《医学启源》里说:“泻膀胱龙火 , 利结小便 , 下焦湿肿 , 痢疾先见血 , 脐中痛 , 补肾水不足 。 ”
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治肝肾阴虚导致的昏眩耳鸣,五心烦热,腰痛文章插图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 , 增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以后 , 对于阴虚引起的虚火上炎 , 和热扰下焦之症 , 效果明显有所提升 。 所以 , 如果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证 , 如头目昏眩 , 耳鸣耳聋 , 虚火牙痛 , 五心烦热 , 腰膝酸痛 , 血淋尿痛 , 遗精梦泄 , 骨蒸潮热 , 盗汗颧红 , 咽干口燥 , 舌质红 , 脉细数等症 , 用这个方子 , 效果极佳 。
综合而言 , 此方的功用 , 正如明代医学家吴昆 , 在他的方论专著《医方考》中论述的: “熟地、山萸 , 味厚者也 , 味厚为阴中之阴 , 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 , 甘能制湿 , 淡能渗湿 , 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 , 咸寒者也 , 咸能润下 , 寒能胜热 , 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 , 润能滋阴 , 苦能泻火 , 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 。 夫去其灼阴之火 , 滋其济火之水 。 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 。 王冰曰:壮水之主 , 以制阳光 。 此之谓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