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咖啡厅、景观房,老人住养老院是享受
美好的养老院 , 不但会减轻人们的偏见 , 也会让人们期待老年的到来!
近年来 , 老龄住宅去机构化成为业界主流 ,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 , 在设计上采用鲜明的色彩、引入明亮的光线 , 并让每个长者都拥有自己的阳台 。 照护机构不该只是“治疗的机器” , 而是让长者生活在更好、更健康的空间 。
文章插图
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 , 是许多人心中“不得不”的选择 。 但如果这间养老机构就像高级社区 , 一楼有咖啡厅 , 中庭是适合散步的宽敞绿地 , 每个房间都有落地窗大阳台呢?
我们可能很难想像 , 在丹麦、瑞典、芬兰等重视社会福利的北欧国家 , 人们认为照顾老人不是子女应负的责任 。
根据欧盟执委会所进行的大型民意调查“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所统计的数据显示 , 当年长者无法料理生活时 , 丹麦人仅有10.49%有和父母同住照顾的意愿 , 33.07%的人会希望将父母安排到养老机构居住 。
文章插图
这个数据 , 并不代表丹麦人不爱自己的父母 , 而是他们深信 , 设计良好的专业机构 , 能给予老人不输自宅的生活品质 。
一、北欧老龄住宅进化史:从治疗的机器到洗刷长者污名的建筑丹麦建筑研究学者Terri Peters指出 , 二次大战后 , 建筑界现代主义的风潮兴起 , 出现了许多像“治疗机器”(Machines for healing)般用途的住宅 。
医院、护理院、养老机构等照护机构为了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 , 空间多半相当拥挤 , 气氛冰冷而缺乏人性的温度 。
文章插图
然而 , 随着时代进步 , 现在50~64岁的“初老族” , 对于老后居所的要求已和过往有极大的不同 。
照护机构不应该与世隔绝 , 最好是自然地融入当地社区 , 促进年长者的社会参与 。 如此一来 , 才能消除大家对“老”的负面印象与污名 。
社会福利领先国际的北欧国家 , 很早就开始展开老龄住宅的创新 。 例如丹麦建筑政策(Danish Architectural Policy)就规定 , 设计师有义务提供完善的设施 , 让身心障碍者、失能者 , 也能如常人般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 甚至做出贡献 。
文章插图
因此 , 近年来丹麦兴建的老龄住宅或照护机构 , 多以提升老龄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 。
从外观到内部空间设计 , 尽量营造出如家一般温暖的氛围 , 并将自然风景引入居民的生活中 。 花、树、绿地 , 不再只是单纯的造景 , 而是疗愈身心的设计 。
例如 , 可以动手做园艺的阳台、方便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中庭等 , 让身处其中的人自然变健康 。
二、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像共享空间、咖啡厅的养老机构高龄住宅去机构化逐渐成为主流 ,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由非营利住宅协会KAB经营、丹麦大型建筑师事务所JJW建筑事务所设计 , 在2012年开始营运的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RESTAD Nursing Home) ,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文章插图
↑位于哥本哈根的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 , 外观看起来就像咖啡厅或美术馆 。 (出自boligertilaeldre)
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的位置就在丹麦市中心 , 一旁是学生住宅 。 青、银世代虽然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 却很自然地有对话与交流 , 消弭对彼此的偏见 。
此外 , 附近还有对所有市民开放的运动场、休闲设施和自行车步道 , 长者不会被困在机构内 , 失去和社会的连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