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03志同道合,终究躲不过阶层矛盾林徽因的爱国情怀并不比鲁迅小。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林徽因对国家的情感放在了文字上,也融入了行动里。1936年,她联合其他文人,一起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提出八项抗战救亡的要求;1944年,敌军攻占贵州,面对儿子梁从诫担忧,她淡定从容:''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种凛然大义本该和鲁迅是志同道合,可偏偏跨越不了阶层的鸿沟。那首名为《我的失恋》的诗里,''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写出感情受挫后的男性失落,隐射林徽因感情不纯洁。鲁迅曾说,自己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可林徽因发起的''太太的聚会'',不经意间区分出了文人间的阶层,他的物质基础显然是不如林徽因的。
文章插图
不用为生计发愁,家族或家庭的经济条件,足以支持自己专心研究学问或是尽情享受生活,这是胡适、林徽因、陆小曼等名流的日常,却是鲁迅等中产阶级的向往。任教高校之后,鲁迅的收入为每个月350块大洋,陈明远还专门研究过,他收入水平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每月1.8-3.5万元。
文章插图
这源于鲁迅家中十多口人的庞大开支,母亲、包办婚姻的原配、弟弟和家小、妻子、学生、佣人……全靠鲁迅一人养家,日常开销之余,鲁迅还会给社会捐赠银钱,遇上家人卧病就入不敷出了。阶层带来的不同生活方式,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鲁迅的经历赋予他悲悯社会、抨击现实的傲骨和魄力,但过于精致的生活在他眼里等同于''贪图享乐'',自由的感情也容易被贴上''滥情不专一''的标签。04文人相轻,也是另一种百花齐放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这是林徽因对人生的感悟,用来解释民国时期''文人相轻''的现象再合适不过了。那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正在被层层打碎,西方思潮文明逐渐涌入,新旧观念的交替让文人们也变得有些矛盾:用''包办婚姻''的例子来说,不少文人十分渴求婚姻自由,对父母安排的配偶又沉默接受,最后形成了不管原配、另结新人的局面,比如鲁迅的原配朱安,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徐悲鸿的原配无名氏,最终都是孤独而终的命运。
文章插图
这种矛盾放大在感情和生活中,就成为文人们争论的矛头——认为''快乐无罪''的林语堂,曾是鲁迅的好友,两人之后也因此相互批评,林语堂觉得人要忠于内心,苦中作乐也不失为一种坦然姿态,而鲁迅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觉得国家受难个人还自得其乐,是自私的享乐主义;和张爱玲齐名的才女潘柳黛,看不惯张爱玲的''贵族血统'',认为她在用李鸿章的重外孙女的身份,强行拔高自己的阶级,打击张爱玲的话也非常犀利:''这种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是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种种矛盾还有很多,徐悲鸿和徐志摩对艺术的争议,鲁迅说梁实秋''是资本家豢养的狗'',王元化批判钱钟书''很狂,但思想很平凡''……有些骂战看起来,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争论,虽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也是一种言论自由、百花齐放的好现象。就像海桑的诗里说的那样,它们自由自在,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庞大的不傲慢,微小的不自卑。相比互相批评的矛盾,我更欣赏张幼仪对林徽因的态度,自己的丈夫为了爱情自由抛妻弃子,张幼仪表现出的却是难得的大度和包容。她评价林徽因:''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语气里没有半点攻击,形容也相对客观。大家在各自在擅长的领域绽放自己的光彩,敢于表达自己和而不同的锋芒,没有对被抨击的人有进一步的过激行动,在新时期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 这位民国名媛,她美到让林徽因羡慕,让金岳霖动情,却命运凄凉
- 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人生有一种愉悦叫享受孤独
- 梁思成的二婚妻子:学术成就上比不过林徽因,那就编故事抹黑她
- 民国四大美女的最后结局:林徽因一生受尽宠爱,最美的她却凄苦一生
- 民国“情圣”徐志摩恋爱秘籍大公开,林徽因,陆小曼究竟有多美
- 被冰心写文章讽刺后的林徽因,送了样东西让冰心吃,不愧是才女
- 林徽因的20个动人句子,每一句都让人感慨万千
- 民国女神林徽因:彩色照片修复后,惊艳文艺,美得不可方物!
- 沈从文婚后再遇真爱,问林徽因怎么办?林徽因一句话让他追悔莫及
- 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1个男人,不是徐志摩,也不是丈夫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