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二 )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文章插图
▲ 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 — 西周妊簋到了东周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乱不断,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我国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个时代,产出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以及当时名动天下的秦国弓弩,还有很多著名的铸剑师。其实除了上文提到的甲胄,弩在古代也是管制兵器,民间可以持有弓,因为弓这个武器,使用成本比较高,要练到有准头、有杀伤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民间一般用来打猎。而弩则是高效率的杀人利器,装填快、使用简单、易训练,一个没接触过弩的人,紧密训练一天,就可以熟练掌握了,在古代弩都是装备给军队的制式兵器,高效率杀人武器,管制兵器。弩曾经两度传入欧洲,但其高效的杀伤力,让欧洲人一度恐惧到这是恶魔的武器,受制与生产技术与文化观念(中世纪的欧洲都推崇骑士之间光明正大的对决,拿弩这种武器相当于开挂,这种“外挂”遭到鄙视和封禁),一直都没有传播开来。而弩以及戟,在秦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相关零件甚至达到了通用的水准,可以在不同的弩架、戟架之间互换。这一点在央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文章插图
▲ 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国弓弩秦朝已经能流水化生产弩、戟等各种兵器了,可是当时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过的依旧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没有成型的社会生产体系,更遑论青铜器生产、连弩等当时的“高新科技”了。3匈奴没有冶铁技术,连青铜器也不知道怎么炼制,所以拿来打仗的兵器很差,箭大部分都是用木料削尖的箭头,至于甲,则只有少量用牛羊马的皮革鞣制的皮甲,防御能力及其有限。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布衣上阵,不着片甲。而中原军队士兵,箭是铜箭头或者铁箭头,兵器也都是青铜或者铁的,甲有皮甲,还有青铜甲甚至是少量铁甲,这种装备相比匈奴是碾压级的存在。匈奴的木制箭头很难穿透汉军配备的皮质盔甲和铁甲。而相反的,汉军的铁箭头,想要穿透匈奴的皮革盔甲和布衣服,却轻而易举。这种巨大的差距,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武器代差”,先秦时期中原王朝的军队与游牧民族的军队之间本就存在武器代差,到了汉朝时,冶铁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更是拉大了这种代差,所以汉朝有底气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狠话。卫青、霍去病扫荡匈奴王庭,班超三十六骑平西域诸国,李陵仅凭5000步卒就可以和匈奴8万对抗五天五夜,还伤亡对方一万多人。这些成绩,放到后来的宋朝、明朝,简直想都不敢想。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文章插图
在这种情况下,秦汉军队打匈奴军队就像一群狼进攻一群羊,汉军不仅有尖利的武器,还有厚实的盔甲。这就跟几十年前美军打海湾战争很像,巨大的代差,碾压式的作战。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记载,西域之地人“不知铸铁器”。西汉末年,大将军陈汤远征2000多里,擒斩匈奴单于,立下盖世奇功。后来回到长安做官,有次皇帝问他:前线有部队跟乌孙国的军队打仗,战斗很激烈,我们该不该派兵支援?陈汤当时就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就是典故“一汉敌五胡”的来历,这也是上文提到的,为什么说理论上来讲,一个戴甲的士兵,能够单挑5个没带甲的敌人。这是陈汤在跟胡族长期作战中总结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总结得来的数据。陈汤除了总结出这个数据,还分析了原因,汉兵为什么能一个打五个呢?陈汤说:“(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这就是我们我们上文分析过的原因,中原王朝相比于匈奴游牧民族存在武器代差,可以轻松碾压他们,做到一个打五。但这还没完,因为陈汤补充了一句——“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陈汤距离武帝剿匈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快百年,陈汤说匈奴如今“颇得汉巧”,但汉兵打匈奴,还是能一个打三个。比起以前一个打五个,现在只能一个打三个了,说明汉军与匈奴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匈奴“颇得汉巧”,意思是汉军以前取得巨大优势的武器、盔甲等技术,匈奴如今也习得一二了,比如把弓箭的箭换成了铁头,皮甲制作效率提升,越来越多的士兵能够穿甲了,带来了整体战斗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