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镜像|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 二 )


四、用墨的多变性
今井先生极擅长用墨,将浓墨、宿墨、涨墨、渴墨等交替运用,使作品带燥方润、浓淡相间、枯湿自然、富有层次,形成沉实、丰厚、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彰显线条苍劲拙涩、似老树枯藤般的艺术效果。
今井先生偶以宿墨或沾水破墨,对点画有意渗晕,使墨溢出笔画之外, 形成层次丰富的涨墨效果。局部的点线融于一处形成块面,涨墨的笔画不失轮廓,不损字形与字势。因墨色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律和动感,富有音乐的韵味。而大幅的篆书书写,借以墨色的多变手法,赋予作品一种活生生的气息。
西泠镜像|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
文章插图
五、今井凌雪书风的成因
二战以后,日本进一步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表现主义、形式构成、视觉美学等现代思潮对日本书坛冲击不可忽视,各种书派风起云涌。既有传统中国文人化一路古典主义流派汉字书法、假名书法,也有受西方影响的前卫派、少字数派,再加上日本本土改造的现代诗文派等,构成了后来的日本书风格局。日本书家受西方美术观念的影响,出现了追求支离破碎、失衡扭曲甚至脱离汉字的各种书派。
今井先生是一个特例,绝不随波逐流。他不仅没有受西方思想的干扰,反而对中国传统始终持有极大的信心和热情,对中国的古文字及最新出土的资料给予关注、研究、吸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变化发展,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今井先生其实是诸体兼擅的书家。仅以行草为例,他上溯“二王”、孙过庭,下至王铎、傅山、何绍基、赵之谦等都下过很大功夫,但最终选择了篆隶方向,不能不说这些积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篆隶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追溯其书风形成,陈振濂先生道出其中源委:“今井凌雪先生在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寻找‘衔接点’的本领:中国书风中的日本口味,日本书坛中的中国正宗。这种以几十年的精力所凝结起来的对‘衔接点’的艺术追求,使今井凌雪先生的书艺在日本、在中国都成了无法取代、难以类比的独特的价值。”
作为一位日本书家,书写的习惯和中国有较大的区别,其行草书风受到日本文化及僧侣书法的影响,添加了形变和本土化的元素,但今井先生似乎在努力消解这些本土的影响,而更多地在乎传递“中国味道”。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70期“今井凌雪研究”专题,《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文/高庆春、潘浩
西泠镜像|今井凌雪楚帛书形式研究】编辑 孙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