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 )


第一过,在于不听劝诫。
在白帝托孤之时,刘备曾问诸葛亮:
“你认为马谡这个人才能如何?”
诸葛亮回答说:“马谡是世间的英才。”
刘备听后,说道:
“并非如此,我看这个人名不副实,不能委以重任啊,丞相定要深入观察此人。”
刘备早就看到了马谡的缺点,一句“不可大用”为诸葛亮敲响了警钟。
但可惜,诸葛亮没有听从。
第二过,在于不够慎重。
对于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但由于对马谡过于欣赏,使得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不够慎重。
马谡出言要守街亭,诸葛亮一开始并不放心。
面对诸葛亮的担忧,马谡拍着胸脯说自己熟读兵法,守区区街亭是小菜一碟。
夸夸其谈也就罢了,马谡还请了军令状,这一来二回,竟让诸葛亮也昏了头。
诸葛亮向来以谨慎著称,这次却因太过信任马谡而栽了跟头。
马谡其实并非无能之辈,他胸中确有韬略,但却缺少实打实的作战经验。
街亭一战,马谡屡屡战略失当,反而是王平将敌军意图料了个八九不离十。
马谡有才,却被错用
马谡指挥失当,致使街亭失守,连自己项上人头也搬了家。
因此,很多人将他视作无能之辈。
难道马谡就真的毫无才能吗?
非也,马谡很有才。
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划策。
在临行前,诸葛亮曾问马谡:
“我奉旨南征,听闻你有不少真知灼见,望你赐教啊。”
面对诸葛亮的不耻下问,马谡毫不怯场,他先是分析了一番情势:
“南蛮离得远,又多山多险,不服的情形已经很久了。
即使今天打赢了,攻占了此地,难保明天他们不会再起叛乱。”
一番分析,头头是道,三言两语,便将南征最难之处点明。
若只是看得清局势,还不算什么,马谡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南征,但服其心足矣!”
好一个“攻心之计”,这正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后来采用了马谡的建议,通过七擒七纵,彻底解决了南方问题。
此一役,马谡功不可没。
抓得住关键,想得出妙计。
马谡一针见血的分析、开阔巧妙的谋略,无不证明着自己的才能。
他不仅在七擒孟获时大放光彩,在离间曹睿和司马懿时也算无遗策。
当时曹睿刚刚即位,朝中局势还不稳定。
诸葛亮想要北伐,而他唯独忧虑一人,那便是司马懿。
于是,马谡又生妙计——离间计。
司马懿虽是顾命大臣,但曹睿却对他怀有疑心,马谡之计就是要利用两人之间的猜忌心。
他先是派人到洛阳散布流言,后来又贴榜文于大街小巷,扬言司马懿有不臣之心。
果然,曹睿起了疑心,于是司马懿被夺了兵权,又被贬回乡,北伐的第一劲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除去了。
两番献计,无不切中要害,如此看来,马谡确是实实在在的人才。
但马谡有才,是谋臣之才。
只适合在主将身边出谋划策,而无法领兵作战、独挑大梁。
街亭之战,诸葛亮让马谡主持大局,这正是把人才摆错了位置。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吕不韦曾说过:“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良马固然稀少,但伯乐却比良马更珍贵。
因为只有伯乐,才能相中良马,也只有伯乐才可以用好良马。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
不同的性格,各异的特色,但可叹可惜的是有很多人才没有被善用。
就如马谡,若是做个谋士,想必还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