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二 )

】二、唐代文人与园林的碰撞——仕途退隐总相宜
01.进可居庙堂——园林成为唐代文人的晋升之阶
对于正在仕途中的文人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园林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一些统治者也乐于将园林赏赐给肱股之臣,既能够留下自己施恩惠下的美名,又能够激励宠臣们继续为国家效力,效忠朝廷,是非常好的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文章插图
在另一方面,统治者所赏赐园林,也会在文人群体中引起连锁反应,那就是文人们掀起了一阵建造园林的热潮,以表示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审美是与统治者站在同一方的。如唐代韦嗣立就是凭借着营建园林而实现晋升的较好例子,他曾经在骊山特意挑了一个秀美的地方营建自己的园林,由于园林建的非常好看,在建成的当天举行了较为盛大的庆祝仪式,还吸引了唐玄宗亲自前往观赏。
玄宗皇帝对这座园林赞不绝口,亲笔题写了匾额,封韦嗣立为逍遥公,还为其作了诗。韦嗣立也因此获得了同行的倾慕,往后的仕途也是平步青云,足以见得如果善于运用好园林,对于仕途是很有帮助的。
换个角度说,能够拥有一所园林,也是身在仕途的文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之下,当时文人们普遍都有园林情结,如白居易、牛僧孺、裴度等人,都是当时的园林持有者。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文章插图
02.退可隐山林——园林成为隐士们隐于市的栖身之所
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唐朝多隐士,而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隐者的最高境界,便是在闹市之中依旧心如止水。唐代的文人园林则是很好地满足了隐士们要达到这一境界的需求,他们之所以退隐,大多是看破了官场的险恶和勾心斗角,又或者是在仕途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用后深感仕途失意,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而选择退隐。
当然也不乏一些沽名钓誉的文人假借退隐之名修建园林来博得社会认同后又重新入仕。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文章插图
但是大部分的隐士都是出于真心来修建园林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如柳宗元在接连被贬之后深感政治理想的幻灭和人生价值逐渐失去实现的平台,便自己买地置园,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抑郁不得志的心情寓于园林建设中的每一处景观并且在整个园林竣工之后将院子里的溪水、山丘、亭台楼榭都冠以“愚”名,倾注的也是自己内心真实所想,他在后来的人生中也长时间生活在自己所设计的园林中。
因此,园林不仅是文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为文人们的隐居生活提供了栖身之处。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文章插图
三、为何文人都与园林有不解之缘?
01.政策的扶持使得文人群体壮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隋朝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打破了以前固有的阶层壁垒,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科举制因其科目的限制,也催生了一大批文人群体的诞生。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在唐朝得到发展,统治者们对文人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并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人的群体中去。
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群体的壮大,所带来的就是文人们手中所能够获得的财富也在不断累积,因此文人们购买园林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乃至于到了后面园林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文章插图
02.唐朝经济的发展为文人们营建园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