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明朝,这个小县竟一下子走出四个“正部级”

放眼华夏阔无疆,各地代有英才出。对于位于古老壮美的大运河与滚滚汶水交汇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孔子曾在此为官一年,为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山东汶上县来说,曾有元初著名水利专家马之贞、明代平民出身的著名水利专家白英、汉代太医院令衡方、宋代文学家穆修、元代翰林院侍讲兼著述家曹元用,及明代汶上籍四位”正部级“高官—— 尚书路迎、吴岳、王杲、郭朝宾,诞生于这方热土上,成为这方热土上人民的永远骄傲。
提及“四尚书”,在汶上乃至全省、全国,人们大都会马上想到“小县不大四尚书”一说,同时对有关“四尚书”的传说、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但人们对四尚书究竟生活于何朝何代,在历史上有什么经历、事迹、业绩,对后人、对当今现实有何启迪,有何影响,恐怕真正能说得上来的人并不多。
奇!明朝,这个小县竟一下子走出四个“正部级”】“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书王杲、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他们任尚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仅三十二年。王杲、路迎又是小时的同学,并且同朝为尚书。说起“小县不大四尚书”,还有一段佳话呢。原来,明万历年间,在京室神宗皇帝身边“混”出个人样儿的江西籍官员较多,也正因此,在一次聚会闲侃中,当大家侃到各地在朝中任官多少这一话题时,江西籍的一位官员得意洋洋地说了句“满朝文武半江西”上联之语,不料随后在场的汶上籍的工部尚书郭朝宾马上对出了下联:“小县不大四尚书”。引得满堂喝彩,且由此流传开来,直至如今。
四位尚书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似明朝初年那样生机勃勃,如日中天。明王朝在经历了宦官次次专权,农民场场起义,宁王一度叛乱,及内阁首辅严嵩等人的大肆弄权后,至此已走上下坡之路,堪称“日薄西山”。政治腐败,官场昏暗,经济凋敝,是当时的基本色调。在此种形势下,他们四人登上了历史舞台,演出了各自的人生活剧。
王杲:爱民忧国忠臣心冤死荒漠空余恨
王杲,明正德九平进士,授山西临汾知县。他处事慎密,知人善任,仅两年,便旗开得胜,政绩跃“山西第一”。不久,擢江西道监察御史,巡视陕西茶马,正逢灾荒严重,皇帝下诏派两个宦官分别镇守兰、靖二地,王杲上疏说:“贫瘠次要边关,这灾荒年月,不宜额外设官,请别再增官派军连累百姓了吧!”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后历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他前往赈灾。经实地考察划算,发现原定5万两银款的粮食,远不能救灾民于水火。后请发15万两银款的粮食,及时放到灾民手中,得以活下来的灾民,不可胜计。事竣,升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嘉靖二十一年,王杲升户部尚书。他深知此职事关国计民生,于是昼夜筹划。相继改变了银钱折粮的方式,调整了食盐管理办法,没收一大批官吏贪污、受贿的赃物赃款,加倍收缴了一些富商大户多年欠缴的税金,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家收入。
嘉靖二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在一次审查两淮地区送交国库的盐金时,发现被主管员外余维善私匿一千,便立即据实上奏。不料,余维善反咬一口,勾结户部主事胡经、礼部给事中马锡编造谎言,对王杲大加诬陷。此时恰值皇帝因王杲延误了收求龙涎香的期限而不悦,便不问青红皂白,将一生爱国忧民,忠心耿耿的他革职查办,贬往广东雷州偏远荒漠之地,不久便含冤抑郁而死。
路迎:曾师大儒王阳明 慈心一片施“善政”
路迎,明正德三年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迁本部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官职。
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也是严慈并施,以慈为本,据《路氏族谱》载,当时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他曾拜同代大儒王阳明为师,他秉持的“以慈为本”及“善政”与王阳明、与儒教的影响不无关系。由此,甚得皇帝赏识,他很快由陕西、湖广副使,升河南参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深入实际,甚至与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大案。被查军官十分恐惧,有的潜逃,有的引颈受死。而路迎并未治罪,只借此令下属为鉴。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心意,被免职归乡。他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