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从西汉到唐朝选官方式的演变)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曹魏时的人才晋升渠道已经被世家大族完全垄断,长此以往,必定会对皇权形成威胁——就像他们曹家干的事情一样。所以曹丕在自己继位的前夕,听取了陈群的建议,用“九品官人法”选拔人才,将人才的任免权收归到自己的手中。
文章插图
(电视剧中的曹丕)所谓的“九品官人法”就是让专门的“中正官”用家世、才干、道德、乡品等因素将人才分成九品:上上、中上、下上……以此类推,总共九等。以求将全天下的人才都网罗到自己的手里。本来想得挺好,自己派出官员,让官员搜罗人才,既可以打击豪强大族,又可以免去后顾之忧。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正官,也就是判定人物等级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各郡的长官推选的当地人。平民百姓肯定没有机会当中正官,只能由一些豪强大族的子弟们来当。因为曹家毕竟也算是得国不正,必须得一定程度上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这就相当于将地方选任人才的权力交到了豪强大族的手中。豪强大族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完全垄断了人才的传输。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形成了事实上的“贵族政治”,寒门的上升之路又一次被堵死。
文章插图
(九品官人法)南北朝时期的试验九品官人法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项“走过场”政策。南北朝的时候,皇帝换得都跟走马观花一样,所以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激烈。他们需要快速的扶植新贵族,选拔新官员来抵抗旧贵族们对于朝局的影响。所以“九品官人法”就成为了改革的对象。
文章插图
(南北朝)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项制度的产生可不是碰碰嘴皮子就会出现,需要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够诞生出来。南朝要比北朝受“九品官人法”影响要深。因为北方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出身,对于九品官人法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有兴趣的是汉朝的“察举制”,重点是举秀才和举孝廉。在多次尝试后,最终在北齐年间,出现了考策取士的方法,并且完全摒弃了“九品中正制”中对于家族地位的重视,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进京城考试。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南朝没有尝试过改变:南朝宋的时候,就曾经舍弃过中正官,也是采用考试的方法来收取人才。不过考试的形势太过于简单:「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依旧能够看到九品官人法的影子。梁武帝萧衍也曾经尝试用“九流常选”的办法来选取人才。不过“九流”还是指的“九品”人才,自己还派出专门搜索人才的官员。其实还是“九品官人法”的框架,但是他打破了寒门与贵族之间的界限。最终这些尝试都给隋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都始终摆脱不了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和世家大族对于仕途的贪婪。
文章插图
(梁武帝萧衍)结语隋朝在建立之初,采用的依然是“九品官人法”,同时还恢复了“察举制”。但是他们渐渐意识到九品官人法的不足,转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更加公平的考试制度身上。最终在隋炀帝大业元年的时候,下令不分身份等级,都可以举荐入朝。第二年下令建立进士科以考试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由别人举荐自己,变成了自己举荐自己。其实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项制度的诞生并没有那么容易。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简单,甚至都不会深入思考的“考试”二字,却让古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摸索,最终才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