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以载道,润泽文德。
在书香馥郁的文德路,有一所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心小学,这里曾是广府学宫所在地。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
△文德路
广府学宫,风水选址,自然有其奥秘。这块风水宝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秦置古县番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
广州街坊普遍认为位于十三中学与孙中山文献馆之间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遗迹。十三中学兴建新校舍时,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红土层与红砂岩,说明学校是番山的主体部分。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帝凿平番山积石为朝元洞。
南宋绍圣三年(1096年),广州知府章粢对学宫新址的选择颇为考究,他的《广州府学移记》记载:“牙城东南隅,有驻泊都监官廨,直番山之前,而风水顺,建学聚徒,此吉地也。”因此,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学宫最终迁至城东南的番山附近(今市一宫、文德路小学、孙中山文献馆、十三中学一带),之后多次扩建,一直延续至今。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
△番山亭
番山、禺山为越秀山之余脉,番山正对着古城门文明门,大有开门以迎天下客之势,枕番山,朝大江,吸山之文脉,纳水之灵气。越华书院、番禺学宫等均在附近兴建;番山亭凝聚文脉,经久不衰。文德路小学创办于1933年,前身曾为广州市46小学、街坊小学、汉民中心小学、北区三中小学和文德北路第一小学,1990年改名为现在的文德路小学。
文德路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不大,仅仅5743㎡,校园内分设动静两区:静区内,两座教学大楼周边安置了祖国的花朵、明日之星、旭日初升等大型浮雕,一条横贯两亭的优雅、高洁的艺术长廊,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显得宁静舒适,赏心悦目;动区内,设有篮球场、体育长廊、乒乓球室和恒温游泳池,供孩子们锻炼、嬉戏活动。校园内到处绿树成荫,四季花开。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
△文德路小学
广州府学宫,被称为岭南第一儒林,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位于今文德路至文明路一带。现存遗迹有番山亭、翰墨池等。学宫规模宏伟,由南至北从今天的市一宫一直延伸到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重建飞阁。此时,广府学宫已初具规模,明成化年间的重修与拓展使学宫更臻完善。由于生徒渐增,增建校舍40余间,又把学宫向南拓展200余丈,直逼城墙。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教授董应举呈请督学副使袁茂英重建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学以西被占地方,建学舍廊及射箭场,并凿开城墙作为府学正门,名为文明门,今文明路得名即与之有关。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
△原府学路
1893年冬,康有为曾把万木草堂迁到学宫内的仰高祠。1933年,广州市政府为了筹建市立中山图书馆,选中这块教育圣地,把图书馆建在学宫内番山前的空地上。
可惜的是,20世纪50年代,这座有900多年历史的广府学宫被拆除,但广州的两千多年的文脉却在这里根深叶茂,留下润泽文德的历史芳香。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
△中山图书馆旧址
本文摘抄自《青囊行走大湾区》/伍岳峰著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伍岳峰:得番山蕤气,广府学宫润泽文德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