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湖书画与南国紫砂的相遇( 二 )


有书友问:大庆艺术家的壶上书画,与宜兴本土作品有什么区别呢?
有着14年从业经历的戴堃说,对于书画作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大庆艺术家们在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有的沿袭质朴的古法,抒怀言志;有的加入北方的地域风貌特点,沉稳凝练;有的描绘大庆与时俱进的变化,自由奔放,他们不受画壶因素限制,在壶上的创作更为新颖、独特。“比如有的会在壶把、壶盖上进行书画创作,将整把壶作为载体来看。这种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上的差别,充分展现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让人有更广阔的遐想空间。”
在紫砂上进行书画创作,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呢?我市书画家于江涛分享了他在石料上篆刻与紫砂壶上锲刻的不同感受——这次我分别在紫砂壶上刻的“天地一壶中”与“美言可以市尊”,是曾经的获奖作品(他曾于2012年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百家书法精品展上荣获“书法十杰”称号)。篆刻一般有工稳、写意两种风格,因为紫砂很薄,所以在上面锲刻要非常小心。我个人觉得紫砂是有“脾气”的,比如第一届时我拿到的紫砂泥胎很细腻,而第二届所用的泥胎有细小的颗粒感。
探寻:紫砂文化
读书会现场,尹远红、戴堃和余伟辉向书友们详细地介绍了宜兴紫砂的前世今生,以及紫砂壶如何“开壶”、如何制作。
余伟辉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大家之所以喜欢紫砂壶,是因为它既不夺茶香气,又没有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历史上可考的第一把紫砂壶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供春树瘿壶”。这把壶见证了中国饮茶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转变。因为在宋代,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点茶,而在明代,饮茶方式是泡茶。这把壶的把梢里,有两个字——供春,制壶人供春把壶做好后将自己的名字刻了上去,这不仅开创了宜兴紫砂文化,更开创了中国陶瓷界匠人将名字堂堂正正留在作品上的新风尚,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清代嘉庆年间的“曼生井栏壶”见证了宜兴紫砂的因文而兴。这把壶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的。据说,那是在中秋节,陈曼生和他的好朋友赏月品茶时,一个丫鬟在院子里的井边取水,陈曼生一看来了灵感,就画下了井栏壶的图纸,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画好时,天上的云彩飘过来,把月亮遮住了一小半,陈曼生灵感又来了,又创作了一把“却月壶”,并提下了“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的壶铭。到如今,这两把壶和壶上的铭刻都成为了受人称道的珍品,足见“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
其实最初的紫砂壶是用来使用的。后来当紫砂壶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后,便逐渐有了收藏的功能。历史上许多制壶匠人,如时大彬、董翰、陈鸿寿(陈曼生)的作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紫砂壶如何“开壶”?对于书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尹远红介绍道,在宜兴,作为紫砂壶的发源地,没有人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所谓的“开壶”上。因为原矿紫砂泥是一种非常纯净的陶土,安全性毋庸置疑。使用前,可以烧制开水浇至壶上、倒入壶中,如果有一些泥土气,是正常现象,这样的味道会随着日常使用而逐渐消失。如果有其他别的刺鼻味道,就要考虑这把紫砂壶的泥料是否有问题。拿到一把新壶,在开始使用之前,用清水洗上几遍,用开水冲几下就可以泡茶了。紫砂壶“养壶”也不必非得用茶水,清水也可以养壶。
为让书友更直观地了解紫砂壶制作过程,读书会现场还播放了壶的制作流程。两个小时过去,读书会接近尾声时,书友们更是恋恋不舍。
“其实把南方紫砂壶文化引入大庆,对大庆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以后再做这样的活动,会邀请更多的国内书画家参与其中。”付熙云说。
【来源:大庆日报】
百湖书画与南国紫砂的相遇】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