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位麻醉科医生竟在国际上拿下“杰出导演奖”!不可思议的背后……( 二 )


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使得中国麻醉医生紧缺 。 “麻醉医生掌握着患者的生命线 , 所以在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之前 , 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住院规陪、各科室轮转等十几年的执医、学习历程 。 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 所以人才的培养周期是很长的 。 ”顾卫东说 。
通过医学文化真切了解医生
曹钟强从青年时代开始 , 心中就一直有一个文学梦 。 这可以说为他在多年之后能成为作家、编剧、导演埋下了一颗种子 。
但本职工作这么忙 , 他难道会“分身术”不成?其实答案就来自于两个字——交融 。 “我创作中的灵感从工作中来 , 故事从工作中来 , 动力也从工作中来 。 ”曹钟强说 。
从医29年 , 在这过程中 , 曹钟强从一名单纯的医学从业者 , 转变为一位“白衣观察、记录者” 。 他发现 , 医生这一职业常常不被人所了解 , 病人和家属还对他们抱有许多误解 。 曹钟强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写一部小说 , 把医院里上演的悲欢离合写进去 , 也把医生的酸甜苦辣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2009年 , 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医恋》终于问世 , 这部少见的“医生写医生”的小说经报纸连载后 , 许多读者都被主人公妇产科医生刘诗芬的故事打动 。 趁热打铁 , 曹钟强又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医恋》的姊妹篇《日出月入手术室》 , 在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上影集团领导以及上海市卫健委等多方支持下 , 《日出月入手术室》被搬上了大银幕 , 取名《医缘》 。
曹钟强一写就是十几年 , 除了工作 , 他几乎将所有时间留给了写作 。 工作日 , 他几乎每天晚上10点开始创作 , 一直伏案到次日凌晨1点以后 。 他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的医护案例 。 曹钟强想告诉人们 , 医生就是在这样的高风险和高压力下工作 ,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 。
同事开玩笑 , 要说创作素材 , 曹钟强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 “去年7月份一次手术中他突发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 , 硬是撑到手术结束才告诉医院 , 还好抢救回来了 , 心血管里架了三根支架……”同科室的一位医生说 。
事实上 , 凭借多年行医的经验 , 曹钟强发病之时就立刻判断出自己的身体情况 , 但当时一位80多岁老人就躺在他面前的手术台上 , 而他则把持着病患的命脉 , 他下意识就没考虑过自己 。 当问起这件事 , 曹钟强只是笑笑 , 说了一句 , “手术只剩十来分钟了 , 坚持坚持就过去了!”
在曹钟强眼里 , 医学本来就包括三块:医学专业、医学管理和医学文化 。 “身居医疗前线 , 我能够非常真切地体会这种文化所能带来的力量 ,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 , 能够走进医生的日常 , 了解他们的工作 , 倾听他们的心声 。 ”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来源:作者: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