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么?隋唐以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有了一条新的晋升之路,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终极决战,就是殿试。
文章插图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主要是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即贡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每期季会试录取的贡士多寡并无定例,一般会在二、三百人左右。三百人同台竞技,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文章插图
但是,虽然同为进士,但是,含金量与声誉也有别,因为,殿试是分三甲录取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一共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文章插图
能进入第一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更是做父母的所愿。据传,张居正为首辅时,其子张嗣修在参加万历五年的殿试前,主考官为了讨好张居正,就资才平平的张嗣修拔到第二甲的第一名,但是,张居正还不满意,他希望的是儿子能进入三鼎甲,所以,殿试时他偷偷动了手脚,小皇帝看不穿,大臣们睁只眼闭只眼,张首辅的顺利晋级榜眼。
文章插图
其实,对于普通人家的子弟来说,能进第二甲第一名已经很牛的了,但是,张居正却看不上。能入二甲第一名,也是人生风光之时。第一甲一二三名都有个叫得响的俗称,那么,第二甲的第一名有没有俗称呢?当然有,它就是俗称的传胪。
文章插图
传胪成为二甲第一名的代称,也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才被确定的。起初,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宣布殿试结果的唱名仪式)。因为一下子录取了这么多青年才俊,对朝廷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得举办正规而又隆重的入职仪式。
文章插图
具体负责这种仪式的单位,叫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据《明史.职官志三》所载,鸿胪寺的主要职责为:“掌朝会、宾客、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相当于礼宾司一类性质的机构(鸿胪寺撤销后,这些职能并于礼部)。
文章插图
传胪虽然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具体工作还得鸿胪寺来完成。皇帝只是幕后决策者,唱名之事还得鸿胪寺的官员来完成,所以,这样的“唱名”就称为传胪。
文章插图
传胪时,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由鸿胪寺官引导出班跪拜于御道左右。接着,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唱毕,诸进士集体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黄伞前导,出太和门、午门。此时,皇帝还宫,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东长安门外(今天安门东侧)张挂。一场传胪仪式地才告结束。
文章插图
到了明代,传胪才作为人才的代称,殿试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均被称为传胪。到了清代,传胪才专指殿试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图片来自网络)
- 科举考试冒名顶替?杖刑、充军、连坐、终生不得考试——你还敢吗
- 刚当了状元,科举考试就取消了,最后一位状元人生有多荒诞
- 被误解的辛弃疾,金朝科举考试落榜后归顺宋朝,一生都被宋廷重用
- 古代科举考试, 为何中探花的人比中状元还高兴? 说来你可能都不信
-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苦,商人能否参加科举?为何不能自学成才?
- 梁山108将,座次前三名分别是谁!
- 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多难?专家:看清朝科举的考题,你能考上吗?
- 为什么杜甫一生只参加一次科举考试?
- 全球十大值钱货币中,美元只排在第八位,前三名真的很令人惊讶
- 刚当了状元,科举考试就取消了,最后一位状元人生有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