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马未都,北京人,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2008年,马未都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同年,又获得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作为叠加了这么多光环的文化人,马未都也曾作为知青过过一段苦日子。虽说知青岁月是苦,但他从中也收获不少。
文章插图
在上世纪中叶出生的知识分子,大多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进行再改造。马未都也不例外,在青春正当时的时候,走进乡下,开始一段知青岁月。那会儿的上山下乡,去的都是祖国最偏远最落后的地方。那种艰辛,是我们这类在其之后出生的人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即便如此,马未都仍旧是毅然决然地去了。因为他深知,他这次去,为的不是别的,为的就是祖国的繁荣富强。在上山下乡的那几年里,马未都在积极完成工作指标,在帮助民工、参与民工劳作的同时,他也不忘用功读书,将自己的先进知识传授给这些久处深山的农民,好让自己的知识更好地帮助到山里的农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繁荣,走出这座束缚他们祖祖辈辈几辈子的大山。
文章插图
马未都的每天三点一线式的知青生活在大体上来说,是一成不变的。这正如平静的水面一般,没有大风大浪,但微波吹起的小波澜总是有的。给马未都的知青生活带来小波澜的,是一位外号为\"一把捞\"的\"神奇男子\"。马未都也曾在访谈中提道:\"过去江湖中还是有身怀绝技的人的,我当知青时就见到过。\"他口中的\"这一个\",指的也正是这个\"一把捞\"。为何说是\"神奇男子\"呢?据那里的村民们口述,这位男子身怀绝技,只要他肯下水、肯出手,便没他捞不上、救不活的人。乍一听,的确是玄妙至极,甚至是有些夸张,但有些事,便是有这么神奇,即便是让人真真切切地体验上一回,也难以教他相信。
文章插图
马未都仍然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一群人,神色慌张,挤在湖边,却不见有任何一人下去。那湖,不是活的,是个死湖,叫四面八方的山给围死了,若是没石子落水,那便是连半点波澜也不见。而此时这湖却是如同活了过来一般,到处是波纹,一圈接着一圈,泛个不停,马未都一见便知这是有人落水了,还没来得及去打听,便听见湖边传来一个声音\"去请'一把捞'来!他有法子!\"过了大概几分钟,马未都便见以青年,悠哉游哉地走来,坐在石头上\"你们这儿,救人给钱吗?\"此话刚落,众人便沉默了,这群知识分子脑子里尽是圣人书,哪里能想到,有人会在这生死关头提钱?
文章插图
但此时情势危急,眼见着那湖中的波澜越来越小,众人急忙答应请他吃饭。这时才见他晃晃悠悠地走近湖边,正准备脱衣呢,衣服刚撩开,又定住不动了。众人正疑惑,几个女知青却突然回过神来,一致转身不再去看他。这下\"一把捞\"才重新开始动作。只见\"一把捞'麻溜儿地脱衣、入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不曾耽搁一秒,仿佛刚才悠哉游哉讨价还价那人不是他似的。
文章插图
众人见他入了水,纷纷上前一步想透过那湖面仔细看看,个个伸长了脖子等着,却是谁也没有等到。那死湖面上,除了几圈波纹,是半点波澜也没有,黑乎乎的一大片,只能从偶尔几串波纹中探出\"一把捞\"身体所在,其他再多,便是一点儿都探不出了。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哪怕是多一秒,都是一种隐患,而众人从日头正好等到日头偏西也没等到那\"一把捞\"救人上来。
- 马未都:乾隆年间的“月饼盒”,属于宫中珍品,一个价值一套房
- 马未都|如果有一种产业是朝阳,那一定是收藏
- 马未都藏品众多还不缺钱,为何从不佩戴“玉”?原因很简单
- 为何古人都要睡瓷枕马未都你翻个身试试!
- 马未都说全世界仅存的两件“国宝”,我手里有一件,价值连城
- 马未都:真正的太上皇玉玺,估价2.5个亿,属于宝中珍品
- 故宫防盗措施,究竟有多牛老梁强调技术先进,马未都另有说辞
- 马未都是如何看待王刚在鉴宝现场砸藏品的他的回答很透彻
- 马未都:30年前借出去的这笔大钱,恐怕这辈子都要不回来了!
- 马未都:故宫专家很厉害,但我有一样能力,他们永远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