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二 )


宋明王朝尚且如此,放在秦朝,想要“烧”出这么大规模,又是何其难。
所以,放在生产率更低的秦朝,秦始皇想得到这么多水银,除了要动员倾国之力的人力外,也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丹砂矿区,以《秦始皇陵研究》一书里推算,要炼制充足水银“灌满”秦始皇陵,就需要有115吨以上的丹砂。2,必须要有畅通的交通线路,保证能把这些“原材料”安全准时的运来。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文章插图
如果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我们看到的,就分明是一条秦代水银生产的“产业链”:《史记》告诉我们,战国时代“西蜀丹青不为采”,即四川大地有着储量丰厚的丹砂矿,甚至明确认定“涪陵(四川彭水县)出丹”。战国至秦代的女富豪“巴寡妇清”,也是靠着“其先得丹(丹砂)穴,而擅其利数世”。秦朝年间,关中平原与巴蜀地区,也早已形成了各条水路通道,储量丰厚的巴蜀丹砂,可以源源不断送来。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考古的结果,更带来了明确的答案:在四川彭水县境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了采丹砂的“银洞”,以及大量古代器械。彭水南面也有大量采丹砂的矿洞,有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距离咸阳三百公里的旬阳山区,自古就有“产水银朱砂”的美誉。其境内的水银山上,也多次发现古代矿洞遗址,好些都可以追溯到秦代。
对比下来,秦始皇陵那“巨量水银”的来历,也就基本清楚:不同的方向,千千万万艘船,运来足量的丹砂。同时大量的炼炉,源源不断炼出着水银。无论是运送的一路,还是冶炼的现场,必然会有人不断的倒下……
千千万万的人力物力付出,终于叫亮灿灿的水银灌满了秦始皇陵,成就了那引起多少后人猜测艳羡的辉煌。
这样的辉煌,我们如果习惯式的总结的话,自然会为中国古人的智慧骄傲,但骄傲之外,更有叹息:那么多的人力物力,那么强大的科技,结果,只是灌满了一座至今封闭的墓。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超脱时代去看历史问题,但细看秦始皇陵“巨量”水银背后,那想想就震撼的庞大产业链。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或许闭上眼就能想清楚。
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值得敬仰,但贡献背后的历史教训,又当得多少叹息回味。
参考资料:刘占成《秦始皇陵内水银研究》、王学理《巴清寡妇的矿业与秦始皇陵的水银之需》、赵匡华《中国古代抽砂炼汞的演进及其化学成就》、陈光宇《秦帝国的朱砂水银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