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现在的大运河( 二 )


大运河拉开了中国政权中心向东转移的帷幕,尽管唐朝仍然建都长安,并出现大唐盛世,不能不说与享受运河带来的红利有很大关系 。面对政权向东转移趋势,大唐也摆脱不了重蹈覆辙的命运 。
隋唐大运河,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把繁荣推向江南燕北 。
大运河漕运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现在的大运河

文章插图
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水平 。水运能力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经济活动 。
替代了陆路的长途迁移,跋山涉水,是人类运载行为的飞跃 。粮草、煤炭、石料,兵马和大量物资,都可以通过航运实现,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
高效率的水运,可以有效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后勤保障,救灾排险的国家行为 。
隋唐大运河,纵贯南北,联通数条横向自然河流,构成一个大水系,把整个中国完整地纳入国家的王权范围,加强了政权的控制能力,这是1600多年的历史上,位居西部的任何王朝都无法做到的 。
大运河加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使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
江南大片沃土,不断吸引人口迁入,中原文化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实现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水乡文化的互补和共繁化,使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勃发的生命力 。
扬州运河图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现在的大运河

文章插图
隋唐大运河,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广泛的崛起的基础 。大运河构成的水运框架,支撑着节点城市的高速发展,成为向四周辐射的中心 。
华夏文明依靠节点城市的功能,在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逐渐融入生产活动和生活行为中 。
华夏文明的普及与渗透,又反馈影响城市的建设进程 。形成人口的集中,人才的聚集,文化的繁荣,商业活动的活跃,城市的不断自我健全的功能等 。
成为了引领地区的中心 。从而使开封、杭州、北京、南京脱颖而出,成为培育出的都市型的城市的雏形 。
大运河岸边繁荣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现在的大运河

文章插图
大运河所到之处,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有了河,就有了城市和村镇,有了航运,就有了搞运输的,搞搬运的,造船的,货物集散的……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
而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旅馆饭店,唱戏娱乐,学校等 。沿河造就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城市,像珍珠般散落在运河两岸 。
大运河对加速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 。来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随着人员的流动,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宋代建造的福建泉州洛阳桥,正是具体体现 。这是世界上首座跨海大桥,并保留至今 。
隋唐大运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隋唐大运河组成的纵横大水系,有效把中国国土纳入大一统 。
南方的水源充沛,河网密布,支持运河通过支流向远方延伸,华夏文明第一次走进少数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 。
大运河北上涿州(北京),与北方少数民族加强了贸易和交流 。大运河,促进了中华大家庭的生成 。在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 。达到相依共存,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大团结的民族深情 。
中国史书上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看法,把隋炀帝界定为放荡无忌,穷兵黩武,昙花一现的亡国罪魁祸首 。
然而,他在位期间做成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大事,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显示出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铸就历史的辉煌,立下不朽的伟绩 。
华夏大地上,飞舞着两条巨龙,一条是蜿蜒盘旋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穿越在华夏大地上纵跨五大水系的隋唐大运河 。
二者都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是中华精神辉煌代表 。长城主要是防御,大运河在开疆扩土发展生产力上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
被诟病为隋唐大运河始作俑者的隋炀帝,也许应该为他正名!
大运河俯瞰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和现在的大运河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