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翻译( 三 )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 , 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 , 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 , 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 , 它的树根要舒展 , 它的培土要平均 , 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 它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 , 就不要再动 , 不要再忧虑它 , 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 , 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 , 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 , 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 , 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 , 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 , 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 , 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 , 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 , 担心它太过分了 , 在早晨去看了 , 在晚上又去摸摸 , 已经离开了 , 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 , 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 , 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 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 , 这实际上是害了它 , 虽说是担心它 , 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 , 转用到做官治民上 , 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 , 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 , 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 , 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 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 , 勉励你们种植 , 督促你们收获 , 早些煮茧抽丝 , 早些织你们的布 , 养育你们的小孩 , 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 , 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 , 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 , 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 , 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 , 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 , 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
《种树郭橐驼传》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 , 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 , 曾任监察御史里行 , 是御史的见习官 , 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 , 巡按郡县 , 纠视刑狱 , 肃整朝仪” , 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 , 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 , 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 , 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 , 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
《种树郭橐驼传》赏析这篇文章题目虽称为“传” , 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 , 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 , 借郭橐驼之口 , 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 , 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 , 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 仍旧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 , 大盗不止”“剖斗折衡 , 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 , 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苦不堪言 。只有休养生息 , 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 , 使老百姓疲于奔命 , 或者以行“惠政”为名 , 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 , 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 , 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 , 然后陡然转入“官理” , 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 。上半篇为橐驼之传 , 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 , 前宾后主 , 上下相应 , 事理相生 , 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