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宋词( 三 )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一、离别与相思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 。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 。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 。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 。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 。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 。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 。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 。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 。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 。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 。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 。忧思、焦虑得以安静 。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 。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