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二 )


紫殿: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案” 。暖吹:暖风,指春风 。
席:犹言列坐 。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
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
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
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 。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 。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 。欧阳修主持贡举(嘉祐二年,1057年),大举改革,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
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 。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 。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是生活杂感诗吗?语文诗歌学霸帮帮忙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
作品名称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作品别名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欧阳文忠公文集》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欧阳修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原文_翻译及赏析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考试援引 译文及注释译文
天上的碧桃树用露水浇种,日边的红杏倚著云彩而栽 。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边,不必去向春风抱怨花不开 。
赏析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著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