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写于公元833年,杜牧拜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途中 。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荐下担任推官一职,后转为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的掌书记 。这首《江南春》,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意开端 。
尤其结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被历代所传颂 。诗人将庄严肃穆的南朝古寺笼罩在朦胧迷离的江南烟雨之中,传达出一种幽静深邃之美 。在烟雨的笼罩下,这份穿越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变得更加深婉绵长 。
清代范大士就曾评论,“‘四百八十寺’,无景不收入结句,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并不是单纯的歌咏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深刻内涵,必须要掌握以下相关历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于先后四次“舍身入寺”的梁武帝 。
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立者,梁武帝萧衍历来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传于后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闻于古今 。为了皈依佛门,梁武帝曾先后四次“舍身入寺”,不仅身体力行遵守清规戒律,而且颁发《断酒肉文》约束僧侣 。
在梁武帝对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郭祖深曾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而据后世统计,南朝萧梁时期佛寺数量达到鼎峰,多达2846所 。
梁武帝如此大兴土木,造成的恶劣后果远不止劳民伤财那么简单,甚至到了殃民祸国的悲惨境地 。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 。
【什么朝四百八十寺】事实上,也正因为梁武帝潜心修佛,不问政事,导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 。被囚于建康台城之后,年事已高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卧床不起,于公元549年撒手人寰 。足以见得,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饱含了兴衰之感 。
其二,“多少楼台烟雨中”,感于晚唐皇帝的佛教误国 。
作为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渐衰落 。不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还有皇帝们对于佛教的一味沉迷 。从唐宪宗开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几任皇帝,佛教成为他们寻求长生的寄托之地 。
因为先后几任的虔诚事佛,以韩愈和杜牧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运的衰落充满了忧虑 。唐宪宗时期,韩愈因为《谏佛骨表》,险些丧命 。杜牧后来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借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恶绝地指出,“穷吾天下,佛也” 。
从唐文宗时期就曾发觉的“吾民尤困于佛”,到了唐武宗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毁佛行动 。从《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可以看出,杜牧反对这种佛教误国的荒唐行为,支持唐武宗“拆寺庙而建南亭”的行动 。
因而杜牧写下这首《江南春》的时候,已经看透了皇帝佛教误国的本质 。从“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绝非夸张之辞,事实上有过之而不及 。
- 蒙古公主叫什么
- 其妻献疑曰的其是什么意思
- 陌陌消息同步是什么意思
- 三健三减是什么
- 什么是图腾崇拜
- 什么是图形创意
- 0是有理数吗为什么
- 什么人不宜吃红菇
- 商用炸鸡用什么油
- 大金蟾背上有个小金蟾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