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伟人做出选择的故事( 二 )


名人励志故事:做自己喜欢、合适的事1956年他出生于一个韩国华侨的家庭 , 正当家人为其顺利出生欢呼雀跃的时候 , 医生却同时宣告了一个可悲的信息——他患了小儿麻痹症 。

当时腿脚不灵便的人被认为只能从事修表、按摩、刻印章等静态的工作 。但他叛逆性很强 , 人们越是要这样认为 , 他越想反其道而行之 。

1978年 , 他从台湾大学商学系毕业 , 开始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残酷的现实是不喜欢叛逆的——他很快发现 , 在台湾身有残疾的人想要找份工作是如此艰难 , 有两次对方在电话中听到他是台大商学系毕业的都非常高兴 , 可一见面就摆出一副冷脸 。

迫于无奈 , 他找到朋友合开了家公司 , 可不到三个月就关门大吉了 , 为此还欠了一堆债 , 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不再是那个天真叛逆的小青年了——他找了份静态的工作——到出版社做翻译 , 进入了出版行业 。

刚开始做翻译的时候 , 公司请了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美语顾问 , 英语水平非常高 , 他为了把这份工作做好 , 便经常请教这位顾问 。每天都与顾问进行密集地沟通 , 这一沟通就近两年 , 而他也收获颇丰——他终于将英语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后来 , 老板要办份新杂志 , 他便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杂志 , 那个时候他每个月都要读五十几种杂志 , 从妇女到科学都有 , 这使得他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

他最喜欢梁启超的一句话:“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 , 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 。”进入出版行业后 , 他确实深切地体味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

1989年 , 正当他事业进入佳境的时候 , 他突然检查出脊椎严重扭曲变形 , 这意味着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 。看着X光片子 , 他感到一片茫然 。医生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不要上班 , 辞职回家 , 尽量做一些趴着工作的事情 , 以免脊椎的创伤进一步恶化 。”

于是他一个人去了夏威夷的一个小岛 。

在岛上住了段日子后他就坐不住了 , 是要为了多活一些时间而回到家里做些静态的工作 , 还是要继续现有的工作 , 最后脊椎随时可能突然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

思索一个星期后 , 他选择了后者 。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 , 还不如把生命浓缩于尽情地冲刺 。
于是 , 他开始用生命工作 , 他先期深厚的英语积累与大量阅读原版杂志的优势逐渐显现:他出版的《EQ》一书创下销售七十万册以上的记录 , 在台湾引起了“EQ”热潮 , 后来出版物中包含“EQ”的居然多达两百多种;他目光独具的率先在台湾引进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村上春树等外国著名作家;他又建立了台湾本土漫画家的发表园地——使得蔡志忠、朱德庸、郑问、敖幼祥、麦仁杰、陈弘耀、几米等名家一一成名;而他独立策划的漫画书《脑筋急转弯》系列更是创下了六百万册的销售纪录 , 随即掀起“脑筋急转弯”的狂潮 。他本人也从翻译、编辑、主编、总编 , 直至做到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的老总 。

他就是我国台湾最具魅力的出版人——郝明义 。从医生宣判他脊椎严重变形 , 建议他趴着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 他并没有死 , 但他的脊椎危机也没有消除 。但正如他在自己所写的被誉为“工作圣经”的《工作DNA》里所谈到的那样:“不做大事 , 做自己喜欢、合适的事 。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 , 还不如把生命浓缩为尽情地冲刺!”
关于取舍的名人事例钱学森舍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而毅然回国 , 为祖国做贡献 , 在个人享受和国家强大方面 , 他选择了国家…
古:孔融让梨: 一日 , 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 , 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 , 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 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 , 应该吃小的梨 , 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 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 , 弟弟比我小 , 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