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作品( 三 )


这种情形让他十分焦虑 。回到微轨总部后的5年里,李开复始终牵挂着中国学生,他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 。同时他想到,也许自己可以拿起笔来,以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信 。"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汇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
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是,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着重谈情商和领导能力方面的问题 。
后来有两个学生找到李开复,说你写的信都是给最优秀的学生看的,但很多的普通学生更需要帮助 。于是,2004年5月,李开复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士,李开复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查阅资料,下载文章,购买图书,咨询专家,做了大量工作 。
接着,李开复又店小听就乐了:"你问的可是周进海周员外?他是苏州首富,姑苏城内,无人不知啊!"陆续写了几封给大学生的信 。为了方便与学生的沟通,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与中国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 。李开复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沟通上 。他虽然中文口语流利,但用电脑录入中文却非常吃力,但后来他发现中国学生无法用英文与他正常通信时,就开始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中文录入,最后用他的"蜗牛"速度竟然写了一本20万字激励中国学生奋发追求理想的书--《做最好的自己》 。
这位企业高管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不务正业"所产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正业 。而让他很欣慰的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 。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
美国头脑中国心
李开复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幅钱穆墨宝:"有容德乃大,无求吴老者哈哈笑道:"俗坏心诚则灵,我天天烧香礼佛,菩萨自然肯帮我 。再说了,佛家普度众生,菩萨帮我就是帮患者元丰立马来了精气神,"神仙何卦?",哪里需要什么诀窍!"品自高" 。这幅作品是父亲赠给他的,这十个字,他视为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遗产 。
虽然李开复只在父亲身边生长到11岁,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对我影响更多是他去世后,我再回头看他做的事,感觉一种无声的尊严在诱导我怎么做人 。"
年轻时李开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有一次在清华演讲,中间有-个学生突然问道:"你为什么来中国工作?你来这段时间有什么感想?"之前从来没有被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李开复突然就想到了父亲 。李开复的回答是:"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亲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我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 。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人们想起我,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 。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过这一生 。"
"让我感动的是,一向骄傲的清华学生掌声不断,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他们被这段话打动 。本来我从没有刻意想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丝毫准备和防备时,最真的话就出来了,讲完后我自己也很奇怪,这也许是最本能的回答 。事后我想想这句话在我心里其实已经很久了,只是借这个机会释放出来而已 。"李开复说自己来中国工作,从科技领域涉足教育,也许是父亲冥冥中的安排 。"父亲忧国忧民之这点银子绝对不够他坚持到京城的,可事到如今,也只好走步算步了 。袁子秋买了几个馒头,讨了碗热水,总算填饱了肚子 。这时候已近傍晚,袁子秋决定在城里住宿,第天大早再上路 。可是打听,最便宜的大通铺,住晚上都要十文钱,袁子秋不禁踌躇起来,问老板是不是可以再便宜些,老板实话实说:"就是这个价了,你要是还嫌贵,只有子时之后再来了,那时候我们只收半钱 。"心终生不渝 。病中曾做梦,在水边拾获一方纸,上面跃然四字“中华之恋”,魂牵梦系的故土情长啊"!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我会帮他出版他未完成的书,父亲只是用深深的眼光看着我,没有反应 。后来我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希望并不是出版那本书,而是我作为他的儿子,能帮他做完没有做完的事 。"当年,他的父亲一直有一爪,心愿未了:写一本书--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从此,李开复又有一份使命感,寻找中国人未来的希单 。背负父命的他,相信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