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巧奔妙逃( 二 )


看到炸弹也会吓尿 。
连最经典的盒子炮都不会使 , 没错 , 中国人可不是随便拽过个人来都会使盒子炮 。
手雷扔到脚底下 , 居然直接吓得趴在手雷旁边 , 不知道跑也不知道踢走 , 大概是吓懵比了的表现 。
这不正是那个年代中国最底层小老百姓所应有的表现吗?不要说那个年代 , 就是放到现在 , 有几个老百姓敢说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能不被吓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而在如今的抗日神剧中 , 又有哪部是敢这么表现中国人的?还是主要角色?随便一个农民出身的主角因为亲人村民被屠杀了 , 拎起枪来就敢跟日本人干 , 一枪一个 , 完美体现了“我们都是神枪手”的游击队之歌的精髓 。
整部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便是那个让人怎么也恨不起来的日本军官佐佐木一郎 , 他的人设是这样子的——日本乡村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员 , 真不知道这样的出身是怎么混成少佐的 。
这位全片的反一号初一登场很多人就笑喷了 , 在他与日本司令员的对话中 , 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
司令:“这次绝对不许再收集中国乐器了 。”
佐佐木:“啊...”
别的日本军官挂佩刀 , 这位挂的是根长笛;别的日本军官枪套里放的是南部手枪 , 这位放的是排箫 。看着这位一件一件地往外掏乐器 , 司令的内心OS显然是:你TM到底藏了多少?
所以 , 佐佐木一郎是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来到中国的日本军人 , 与上级交代给他的任务相比 , 显然他更愿意收集中国的乐器 。
比如在缴获了老幺弹棉花的工具之后士兵向他报告说缴获了八路军的弓箭 , 佐佐木仔细端详了一番说道:“笨蛋!这哪里是八路军的弓箭 , 这是八路军的乐器!乐器!”
这是对音乐有多么深切的感情 , 才能流露出如此诚挚的笑容和目光?这样子简直比缴获了八路军的武器还要高兴有没有?
在追寻任务一无进展的时候 , 放到别的抗日剧里 , 鬼子早就“八嘎死啦死啦”了 , 但是这位不同 , 这位居然还有心情带着手下赏月——“我家乡的月亮 , 也常常是这个样子的 , 月圆的时候 , 月亮从这边升起 , 从那边落下;上弦的时候 , 从这边升起 , 从那边落下;下弦的时候 , 从这边升起 , 从那边落下 。”
“我教了22名学生 , 他们每个人都会演奏一种乐器 。月圆的时候 , 我就带他们到小河边去演奏 。我要把这些乐器全部带回去 , 教会他们 。等战争结束了 , 我们要到东京去演奏 。”
我想 , 当人在思念故乡 , 憧憬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的时候 , 大抵就是这样的表情吧 , 这个镜头也是全片的精华所在 , “一部成功的战争片 , 它的内核一定是反战的”——很显然 , 这就是一个反战的镜头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 , 佐佐木可能会一直做他的乡村小学音乐教员 , 他会在家乡的月夜下吟唱 , 或者在樱花盛开的日子里带着他的22个学生共同演奏一曲......但这一切看似很平常的画面 , 在战争中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
在老幺和说书人被俘后 , 佐佐木听到黄宏扮演的翻译官说“他是音乐世家第三代传人”时瞬间肃然起敬 , 居然与手下的日本兵们庄重的盘腿坐了下来 , 开始听音乐!哦用错词了 , 应该是欣赏音乐!
黄宏:“他站在高山上 , 在呼唤自己的心上人 , 这姑娘姓弹 , 叫棉花 。”
佐佐木:“哦~多么好听的名字啊!”
讲真 , 每次看到这段里黄宏一本正经地给佐佐木解释什么叫“弹棉花” , 就笑的肚子疼 。
这个片段 , 是在笔者的抗日剧观影史中 , 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幕 , 尤其是用来呼唤远方姑娘的神曲——《弹棉花》 , 简直不能再魔性 。
而在“花姑娘”出现以后 , 佐佐木还义正言辞的要求手下士兵绝对不可以动粗 , 要用合唱《弹棉花》的方式来打动“花姑娘” 。这种设定看似荒诞而滑稽 , 但这不正是佐佐木原本艺术家的情怀和当下侵略者的身份的错位的体现?而这种错位是什么造成的?是战争!直到此处 ,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道理终于被导演给展现了出来 , 或许小的时候看到这一幕你会觉得无比好笑 , 会觉得这个日本军官怎么如此愚蠢 , 但长大后的每次重温 , 你是否会在位反派的滑稽和愚蠢中体会到一丝战争的沉重和小人物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