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华科传播系的李卫东老师( 二 )


客主加临 :客气生/克主气时,以客气为主;主气生/克客气时,以主气为主 。
韩兆琦:我怎样与《史记》结缘【作者简介】韩兆琦,男,1933年出生,天津市静海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入复旦大学师从蒋天枢先生专治前四史,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再传弟子,196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 。其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至2005年任教于新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执教“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史记》选讲”等课程,深受学生爱戴和好评 。本文摘自韩兆琦先生《〈史记〉与传记文学二十讲》(图书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敬请关注)
1958 年7
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一年毕业,留在系里工作 。1959 年11
月,我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当古典文学研究生,我的指导老师是蒋天枢教授,我很高兴 。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复旦大学中文系里的许多老师都是我衷心仰慕已久的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梦想实现,其乐何如!但我内心又有一种惴惴不安,这就是自己的基础太差了:生在农村,上学较晚;大学期间又因为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故而底子很薄 。第一次见到蒋先生,蒋先生为我制订学习计划,他说:“你们前几年耽误的时间太多,现在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几本书,打打基础 。第一是要读点历史,第二是要读点小学 。关于读历史有两个办法,你可以任选一个 。一个是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个是读《资治通鉴》,都是用两年 。同时你再选听系里的几门课程 。第三年写篇论文就行了 。”于是我选择了读“前四史”,并相继选听了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张世禄先生的“古代语音学”、徐鹏先生的“古代文献学”等 。读“前四史”由蒋先生直接指导,两周辅导一次 。这是我平生系统读《史记》的开始 。使用的本子一是中华书局新校点的《史记》,一是我自己新买的影印的武英殿本《史记》 。以我当时的水平而言,单靠这种三家注的本子读《史记》是有相当困难的,更重要的是读过之后茫茫然,不容易抓到要领 。后来我从图书馆里发现了日本人泷川资言所作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后我又发现了明代凌稚隆所作的《史记评林》,这两套书对我这个初学者帮助太大了 。它们不仅帮助我扫除了文字上和史实方面的许多障碍,而且能帮我打开思路,举一反三 。后来我又读到了清代学者梁玉绳所作的《史记志疑》,这套书的所谓“志疑”,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史记》其书中的种种疏漏,种种值得商榷、应该纠正、应该修补的地方 。这对我读《史记》起了重要作用,在帮我思考《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认识《史记》中的人物,以及认识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主观倾向等都有许多好处 。当我向蒋先生说起这些感受时,蒋先生很高兴,肯定了我的进步 。从他的口气里,我感到他对《史记会注考证》的评价不太高,但对《史记志疑》很是称赞,并由此鼓励我要多读一些清代学者的著作,如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以及王国维的《观堂集林》,等等 。蒋先生说:“中国先秦两汉的古书,有些是在汉魏晋或唐宋时期已经有人做过注释的,到清代,人们感到不满意,又重新进行了整理,如十三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如此;只有《史记》,清朝人没有系统作,故而今天的初学者要读《史记》,就只得看唐代以前的三家注,不然就得看日本人所作的《史记会注考证》,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的事 。我年纪大了,已经没有再做这件事情的精力,你们要记着这件事 。”由于我当时年纪小,水平太低,没有特别注意这件令蒋先生深感遗憾的事 。
三年研究生学习中的前两年,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前四史”,其中又尤其以《史记》为中心 。这样学的收获是什么呢?现在想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培养了一种读历史的兴趣,从此我开始自觉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各个朝代的历史,如“前四史”以后的《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以及《资治通鉴》、《续通鉴》、《明通鉴》和各种论史的著作,如《史通》、《读通鉴论》、《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容斋随笔》等;其二是从此渐渐地摸索出了一种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进行研究的方法与能力,这为我日后的教学与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三是表面看来我学的主要是历史,但这些“历史”实际上也是中文系古典文学课先秦两汉部分所要学习和讲授的主要内容 。因此当我研究生一毕业,一开始走上课堂的时候,我就似乎是一个比较熟练、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