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老街主要是在哪里( 三 )


我们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选取了位于仓桥直街113号的冯家台门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调查 。冯家台门建于1927年 , 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
该台门为二进五开间院落 , 沿街石库门 , 大门用铁皮包并布满铁钉 , 从首道门到内院要经过前门厅、中门厅、仪门三道 。前门厅两侧放置石凳 , 二道门共有四扇、中间两扇装有铜门环 , 六上方是红木匾额"颐庐"二字 , 边门供家人平时出入 , 第三道仪门上方刻砖雕 。
一进靠街五间楼房供客人居住 , 二进五间供主人居住 , 左右两侧以厢房相接 , 后院左右对称各三间矮房 , 中间布花池 , 两侧各一口水井 。整个院落可算是仓桥直街中段最典型的台门了 。
我们在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了解到 , 冯家台门历经了七十余年的使用 , 随着住户的增加 , 整个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平面功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损坏 , 门窗及细部局部残缺 , 但所幸整个木架构保存完好 , 而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而言才是最为关键的 。2001年 , 绍兴市对于该台门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
其中采取的修缮原则为:保留原有的建筑平面布局 , 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在此基础上 , 屋面按原样翻盖 , 新添瓦尽量用旧瓦 , 墙面、地面、楼面按原样整修 , 门窗及细部按原样修复 , 一律使用旧材 。
厅堂陈设布亦置尽量恢复绍兴地方传统 。从我们对于冯家台门的实地考察来看 , 该台门的修缮基本上严格遵循了文物建筑维修“修旧如旧”之原则 , 整个台门院落完整地还原了旧时风貌 , 所有建筑构件也都尽可能地使用旧有材料 , 并没有发现现代的较硬的材料的使用 。
整座台门甚至都看不出有过进行修缮的痕迹 , 确实是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 。在2005年5月举行的浙江作家节期间 , 来自8个国家的作家穿梭于绍兴的仓桥直街 , 不时为随处可见的古建筑、古民俗所惊叹 。
台门、屋檐、古井……直街居民日常的生活细节让外国作家们津津乐道 。都说“流淌在2500多年历史长河里的绍兴 , 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 那么 , 仓桥直街应该就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件杰作 。
日前 , 采访人员来到仓桥直街 , 和这个杰作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现场 原汁原味的绍兴老街 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门前飘着杏黄色的酒旗 , 河里不时有乌篷船划过 , 石板路上是穿梭的人流 。
与相邻的绍兴城市广场的川流不息相比 , 仓桥直街始终透着从容与闲适 。仓桥直街位于绍兴城区的中心地段 , 全长1.5公里 。
沿河而建的老屋 , 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 , 为绍兴城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 。直街的街面由青石板铺成 , 东西两侧大大小小的台门就有43个 。
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 , 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 。保护后的仓桥直街并不光鲜 , 也不算热闹 , 走在老街上 , 映入眼帘的依旧是斑驳的老墙和台门 。
说着绍兴话的老街坊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台门” , 称得上绍兴特色 , 它和北方的“四合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里面往往几户本家聚居在一起 , 比如“陈家台门”、“冯家台门”等 。
午后时分 , 采访人员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 , 扑面而来的尽是生活的味道 。这是一个干净的院落 , 丝瓜的藤蔓攀到了房檐 , 一盆盆花草让老屋增添了生气 。
尽管是三伏天 , 台门里却很阴凉 , 一位大妈坐在天井里剥着毛豆 , 竹榻上一位大伯正在酣睡 。大妈把我们让进屋 , 采访人员发现 , 与屋外的古旧不同 , 屋里的一切都装修得和高楼里的人家一样 。
大妈指着贴上了瓷砖的卫生间说 , 卫生设施是仓桥直街保护时统一建设的 , “以前我们用的是马桶 , 每天早上6点钟 , 还要把马桶搬到门口去等人来清理;现在家家都用抽水马桶 , 干净又方便 , 苍蝇蚊子也少了” 。“你瞧 , 这老房子古色古香 , 现在生活也变得方便了 , 很多外地游客可羡慕了 , 还在我家拍照呢!”另一位在天井里纳凉的老太太见到擅闯台门的采访人员 , 一点都没有被打搅的烦躁 , 反而满脸写着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