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演的什么食堂( 三 )


人心其实是很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对方是不是真的在感受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在自顾自的制造理论喷泉 。
好多人把感受无能隐藏起来 。因为讲大道理实在太爽了 。
网上也潜伏着很多教育爱好者 。酷爱讲道理 。不讲不舒服 。如果某位公众人物有了黑历史,犯过什么小错,那些道德狂们一下子就振奋起来,呼啸而来,把道理讲的天花乱坠----这其实都是源自这种处于道德制高点的快感 。
虽然道理是提炼的生活,但缺乏的恰恰是感受能力 。
借用心理学家李雪的一个例子,比如你打篮球回到家,满头大汗,跟你父亲说:今天打篮球太爽了 。然后他说,打篮球好啊,打篮球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促进发育,还能磨练团队意识……这种讲道理,保证你不愿再多说一句话 。因为你的情绪被阻断了,听这些道理都是无价值的废话 。
所以为啥我们觉得这个片子,每个演员表现都不自然呢,我个人感觉是因为缺乏情绪的流动 。或者他们再假装感动 。(这样说可能很片面,所以我只特指前面一集,后面也许有很好的演员有很好的表现,也未可知) 。
据说演员高手过招,互相之间情绪都是会互相感染的,而不怎么好的演员,似乎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就是那么不自然 。因为缺乏情绪的流动,就好像血液变得粘稠一样,怎么都让人不舒服 。
没有情绪流动,每个人都在尴尬的演戏,是本片最失败的地方 。
一直以来我对黄磊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 。感觉到他平时活得既累也爽 。累是因为因为他为了自己的道理和道德标准,会给自己设置很高的要求 。爽的地方是,在自己达成这些标准后,就有资格可以俯视、评判别人拉 。
这样的生活未免无趣,生活在各种高大上的思维架构的无比正确之中,用理论包围了自己,真实的自己却潜藏起来,可能有一天自己都会忘记 。
也许当有一天,黄磊可以不沉湎在那些政治正确却苍白僵硬语境中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轻松,也更让人感觉到亲近吧 。
《深夜食堂》的观后感深夜食堂观后感(一)
黄磊版的《深夜食堂》开播已有数日,输了口碑输了收视率输了豆瓣评分但没输话题度,受攻讦最多一点,应是此剧全盘照搬日剧剧情之举 。
我相信,很多人在知晓黄磊要参演这个片的时候,以他黄小厨的人设,以及日版《深夜食堂》的巨大影响力,大家还是非常期待的,包括我 。
然而第一集出来后,大家真的目瞪口呆,豆瓣给了2.3分,这是小时代都无法企及的新高度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人尽皆知,却无人真心去懂,两国饮食体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距巨大,照搬照抄自然水土不服 。
日版的《深夜食堂》改编自漫画,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只在夜里12点到凌晨7点营业的食堂,来这里用餐的人,都会向老板点一份特别的菜,每份菜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
大家先认可的,就是那个浓浓的原版的日本范儿,居酒屋是日本灵魂栖息地,整个日本民族的压力,有一半是在居酒屋里,掺和着酒精一起挥发的,日版《深夜食堂》的风靡,首先是对民族生活的真实折射,拥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很大程度是契合了日本民众的集体潜意识 。其次,调性做的足够准确 。居酒屋虽然简陋,但食物依旧有要求颜色自然,食材鲜美,器皿精良的仪式感,短剧的调性也是足够的克制 。
再来说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委实欠思量,派遣编剧每晚深夜一两点坐镇三牌楼老店,听食客吹牛侃大山,不足一个月能写一本《一千零一夜》,纵使不愿深夜不眠那样辛苦,转头读两本当代作家小说散文,定会发现,深夜食堂类型故事,原来那么多 。
朱自清笔下《冬天》中,就有这样一段: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
简单的场景,简单的深夜食堂,扑面而来的画面感,旅人拉开门裹着一袭寒气进来,脸上有刀疤的小林薰或者黄磊并不作声,端过一炉豆腐放在他面前,旅人吐着白气,搓搓冻僵的手,掰开筷子夹一块放进口中,心里是遥远的故乡和曾经冬夜的父亲 。这个长镜头甚至不需要一句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