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二 )


第二部分:性能和拍照体验
5G SoC 已经迈入 5nm 时代,不过目前市面上搭载 5nm 移动芯片的智能手机并不多,在 Mate40 系列发布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麒麟 9000 和麒麟 9000E SoC 5G 芯片,均采用了 5nm 工艺,其中麒麟 9000E 由 Mate40 首发 。
核心架构方面,麒麟 9000 E 采用了 1x Cortex-A77 Based 3.13 GHz + 3x Cortex-A77 Based 2.54 GHz + 4x Cortex-A55 Based 2.05 GHz,与麒麟 9000 一致 。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GPU 方面为 22 核心的 Mali-G78 GPU,比麒麟 9000 少了两颗,NPU 方面为 1 大核 + 1 小核,大核比麒麟 9000 少了一枚 。其余方面保持不变,虽然后缀带「E」,但实际上麒麟 9000 和麒麟 9000 E 的规格差距非常小,这种差距在日常使用中基本感知不到 。
在网络方面,麒麟 9000 E 集成了 5G Balong 5000 调制解调器,官方表示下载速度比骁龙 865 + 的 X55 调制解调器快 2 倍,上载速度比骁龙 865 + 的快 5 倍 。
性能部分我们直接通过《和平精英》游戏测试,为了方便大家直观了解华为 Mate40 在游戏中的帧数变化,我们选择了《和平精英》的流畅画质 + 90 帧率 。
需要强调一点,因为系统限制的原因,我们只能通过手机插线连接电脑的方式进行帧率测试,这属于边充电边玩的游戏状态,因此评测结果仅供参考 。
通过下面的帧数图可以看到,在接近 20 分钟的游戏中,华为 Mate40 达到了 88.8FPS 的表现,游戏过程中基本全程满帧运行,但有两处卡顿,一是游戏 6 分钟时上车阶段,此时画面闪晃了一下,另外一处则是 15 分钟时死亡的镜头切换,猜测主要原因还是系统问题(测试手机为工程机,固件版本 11.0.0.112) 。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华为 Mate40▲
作为对比,搭载麒麟 9000 的华为 Mate40 Pro 基本全程稳定在 89-91FPS 上下,基本与华为 Mate40 一致,因此两款处理器在性能上的差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华为 Mate40 Pro▲
相机部分,华为 Mate40 搭载了 5000 万像素超感知摄像头(广角,f/1.9 光圈 )+ 1600 万像素电影摄像头(超广角,f/2.2 光圈)+ 800 万像素长焦摄像头(f/2.4 光圈,支持 OIS 光学防抖),支持自动对焦,以及一枚激光对焦传感器 。
其中超感知主摄采用了 Mate40 Pro 同款的定制 IMX700 传感器,RYYB 滤色阵列,传感器尺寸 1/1.28 ?英寸,单像素面积 1.22μm,全像素八核对焦,在弱光线下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相机部分,华为 Mate40 的思路是和 Mate40 Pro 一致的,都是主摄 + 长焦 + 超广角,只是在长焦端和超广角端镜头上有一定差异 。
我们来看一下华为 Mate40 的拍照表现(上传照片均有压缩):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主摄抓拍▲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主摄▲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超级微距▲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主摄▲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主摄微距▲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超广角▲
华为mate40值得入手吗 华为mate40上手测评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华为 Mate40 的三颗镜头的表现都是一如既往的出色,主摄 1/1.28 英寸的大底让华为 Mate40 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有着优异的动态范围表现 。白天光线良好的情况下,华为 Mate40 样张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通透和干净,白平衡表现准确,色彩也是恰到好处,色彩调教与华为 Mate40 Pro 基本一致,浓郁的华为味道 。
Mate40 超广角端畸变控制的很到位,长焦端最高支持 3X 光学变焦和 30 倍数字变焦,日常使用还是以 3X 光变和 5X 混合变焦为主,3X 和 5X 的表现也基本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日常拍摄需求 。
第三部分:智慧体验
华为 Mate40 搭载了全新的 EMUI 11 系统,新系统强调了三个 “因人而 yi” 。包括交互方面的 “因人而宜”、围绕艺术设计的 “因人而艺”和让手机更高效使用的 “因人而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