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预备党员会议记录范文 支部大会会议记录( 二 )


“铁疙瘩”从试验厂安装到戈壁滩后,起初,有点“水土不服”——设备多次过热死机,过冷启动困难 。技术干部孙林涛带着几名骨干通过研究、讨论、反复实验,引入专用通道实现精确控温,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
就这样,变电站官兵日夜铆在机房里,设备疑难杂症“死磕到底” 。他们严格控制质量标准,完成了多项技术改进,设备比预期提前一个月生效 。
剑是铸出来的,只需要拔出来 。戈壁深处,分站官兵锐意进取,让科技力量充满活力,助推战斗力驶入“快车道” 。
果然,他们一鸣惊人,打响了某项任务的“第一枪” 。由于表现突出,技术组荣立集体三等功 。
经过多次任务,设备顺利完成 。装备方舱里,成功的喜悦洋溢,粗心的念头却悄然升起 。
“这个设备不难操作!”一次,第一党组组长戴无意中听到同志们聊天,决定组织一次专门的党组会议 。
“设备再好,人的能力配不上也是白搭 。只要几个按钮,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事 。但是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如何维修和排除故障呢?如何挖掘任务中装备的潜力?”设备主管孙林涛叫醒了做梦的人 。
“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太低了 。我得反思 。”“作为供配电子系统的负责人,我对设备的原理还没有吃透……”看到大家的深刻反思,戴把讨论重点转移到了订措施、抓整改上 。
经过这次党组会,官兵浮躁之风逐渐消退,学习氛围逐渐浓厚,人员装备结合更加紧密 。张博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最高水平的‘人衣合一’!”
很快,新的考验来了 。在任务准备过程中,设备信号异常 。此时,距离任务窗口还有不到3天的时间 。
“虽然故障只是一个子系统,但要检查的节点有上千个!”提到当时的情景,一级上士冯小康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从几十米高的天线到又黑又窄的管沟,我们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能不能完成任务,大家都没想法 。”
关键时刻,党员于云龙说:“我擅长高空作业,我负责天线 。”党员李鹏飞说,“我熟悉内阁之间的联系 。让我检查一下橱柜 。”党员管说:“把管沟里的电缆给我 。”
党员带头,全员上阵,官兵连续48小时扑在装备上 。最后,护理高峰定位了故障点 。经过连夜抢修,装备以最佳状态“出征”,再次圆满完成任务 。
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分站官兵的战斗力得到了不断的磨练 。翻阅分站党支部会议纪要,笔者发现,有一段时间,任务特别密集,党支部一个月组织12次会议,大部分以提高战斗力为主题 。
一天,分站政委胡璋刚出差回来,看见会议室里的战友们围着“集体二等功”奖章 。你能看到我,摸到它,你就放不下了 。“我们把它带到大门口,一起照张相吧!”官兵们灿烂的笑容定格在这张充满荣誉的照片上 。
那次任务中,分站官兵连续长时间工作,积极创新,快速跟踪分析,准确研判形势,准确掌握情况,为任务判断提供了第一手关键数据,荣立集体二等功 。
张因表现突出被授予二等功 。“看着设备从零件变成大系统,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希望它继续发展壮大,创新突破,在戈壁滩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他说,“高科技平台是我们亮剑的舞台 。”

接收预备党员会议记录范文 支部大会会议记录

文章插图
战略支援部队某分站官兵扎根戈壁,苦练本领 。苏晓摄
“有空的距离,但党组织要始终与基层一线官兵‘零距离’ 。”
“工区”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分站的分部记录本上 。戈壁滩上,变电站的生活区和工作区相隔甚远 。召集同志开会真不容易 。
“有空的距离,但党组织要始终与基层官兵‘零距离’ 。”该分局政委胡璋告诉笔者,针对这一矛盾,他们大胆创新组织运行方式 。
2021年6月,分站被上级确定为“按大纲抓建设”试点单位和“党组建设”试点单位 。在支部委员会会议上,政委胡璋提出了“建、用、帮、管”推进党组建设的思路,得到了支部委员会的一致通过 。随后,分站区分了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官兵,专业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 。党员和群众混在一起,支部成员放进去,很快就建立了新的党小组 。
权力下放得越多,创新和创造的努力就越多 。分站党支部赋予党小组支部事务建议权、评先评优权、党员中推荐发展对象权等 。,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悄然增强 。
如何缩短技术人员的成功周期,是分局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党组组织的“一对一”活动中,“技术大师”孙林涛与助理工程师王健结对 。“徒弟”王健很努力,跟着孙林涛学习业务 。2021年,王建作为某重大任务负责人,优化算法,实现了对目标“黑障区域”的全时跟踪 。火线荣立三等功,同年成为正式党员 。后来,王建和中士刘楠搭档 。在王建的影响带动下,2021年刘楠被评为“四有”优秀个人,并成为预备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