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虞世南 。这是虞世南初唐时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 , 咏物中尤多寄托 , 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诗中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 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 物我互释 ,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蝉》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 , 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
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 , 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 , 成为重臣 , 但从不傲慢 , 踏实勤奋 , 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 , 深得赏识 , 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 , 李世民起了雅兴 , 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 , 谈诗论画 , 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 , 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
《蝉》的作者是谁?《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 。
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全诗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 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 , 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
这首咏物诗在歌颂蝉的同时 , 也以蝉自喻 , 以蝉自励 。诗人抓住蝉的声音特点巧妙加以刻画 , 表达了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 , 严于律己 , 加强自身修养的处世道理 。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 , 描写蝉垂下触须 , 吮吸清露的情形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 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 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 , 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 但在诗人笔下 , 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 , 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 , 笔意颇为巧妙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 , 这里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 , 言其品格高尚 。梧桐是高树 , 着一“疏”字 , 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 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 ,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 , 悦耳动听 。“流”字 , 形容蝉的鸣叫声有如泉流一般 , 连绵不断 , 平和清新 。着一“出”字 , 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 , 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 , 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 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 , 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 诗人却别有会心 , 对此加以否定 ,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 , 自能声名远播 。
蝉的作者是谁李商隐 。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 , 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 ,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 , 风格秾丽 ,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 优美动人 , 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 , 难于索解 , 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 , 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 , 李商隐登进士第 ,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 , 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 , 李商隐在郑州病故 , 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
- 长脸适合什么发型女孩
- 女性方形脸适合什么发型
- 长宽脸适合什么发型男
-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 甜酸苦辣代表什么生肖
- 男生瘦长脸适合什么发型
- 鸭血粉丝的营养价值
- 喝硬水对健康的危害:
- 除夕当天的高铁票好买吗 2023除夕当天有没有高铁
- 接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有啥 接亲是不是可以免份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