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京东等平台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共性问题(因为是调研的角度,拿到的数据非官方提供,也意味着可能会存在实际的偏差):匿名评论是前端展示给其他用户的匿名,后台针对商家都是实名的,即使针对卖家匿名,只匿名ID的中间部分,但可以通过你的订单号锁定你的信息 。
抛开用户角度的惊诧,我站在产品的角度思考了为什么电商平台会做「半匿名」的功能 。
1.打击不良用户
早期的淘宝,中差评对卖家的影响很大,用户评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商家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获得淘宝推荐的重要维度 。
那个时候商家对差评特别重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变成了买家不满意,给了中差评,卖家各种联系求情,补贴用户差价 。这很明显是违背阿里巴巴初衷的,尤其是衍生的依靠差评来敲诈卖家的群体——职业差评师 。
而差评—差评师—职业差评师的发展,是因为一些人尝到了甜头,一些人看到了甜头 。尝到了甜头的人,开始走上“碰瓷”的路,大摇大摆的“榨取”商家的利润;看到了甜头的人,“利用”和“雇佣”那些吃到甜头的人,一方面帮自己打击竞争对手,一方面给差评师另一个甜头 。
于是,职业差评师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玩法也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还有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一个店铺的真实服务水平被掩盖,真正的消费者决策被干扰,淘宝既没有保护好商家的利益,也没有帮用户选到最合适的商品 。
这种情况下,衍生了商家对管理评价极度重视的需求,控制专业差评师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了当务之急 。于是,淘宝修改了规则:
改用DSR评分来确定你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以此弱化评价的权重
商家发现某个账号恶意差评,可以屏蔽该账号,避免该账号给店铺带来二次伤害
2.双端用户的平衡之举
淘宝针对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只是减轻了“差评师”对一家店铺的影响,但不意味着消除 。如果是纯粹的匿名评价,差评师选择了匿名评价之后,商家便无法追踪到恶意差评来自哪个用户,也无法对真正差评的用户进行售后服务 。
对于这种「半服务型」行业,售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商家需要根据评价进行售后服务 。那么,纯粹的匿名评价是无法满足B端商家需求的,淘宝如果想靠B端来赚钱,势必要做出一些商业化的“妥协”:
用户选择匿名评价,ID对其他用户马赛克
商家可以看到自家客户的任何评论,可进行售后服务也可直接屏蔽该用户
绝大多数用户不知道没有对商家匿名
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C端用户“不想被熟人看到”的需求,又满足了B端商家售后追踪服务的需求,同时,快捷屏蔽恶意差评师还能帮平台维护良好的评论秩序 。
可谓一举三得 。
三、为什么有些产品可以做真匿名
有个新的问题:淘宝和滴滴都属于“半服务型”行业,都很注重服务,为什么淘宝做了「半匿名」,滴滴却做了「真匿名」?
1.服务逻辑不同
对淘宝而言,售后行为多是B端商家对C端用户产生的 。
用户的匿名评价可见是为了商家更好的服务顾客,找到具体用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售后服务;滴滴则是一次性交易,对滴滴司机的评价也是一次性的,不涉及后续服务,下车后整个交易就结束了 。
2.用户选择不同
用户在淘宝上选择的“服务对象”都是自主选择的,这个选择可能是个“长线选择”,能否有效进行售后,决定着顾客的下一次选择;而滴滴的司机是平台分发的,是用户“被动”选择的:顾客不知道自己会被哪位司机接单,司机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怎样的顾客 。
3.交易场景不同
淘宝是线上交易和线上服务,滴滴是完全的线下服务 。如果可以看到用户的匿名差评,滴滴司机可以直接进行线下骚扰和报复,距离成本极低;淘宝卖家更多则是电话轰炸和口头恐吓,对于用户而言,前者的威胁更大 。
四、对匿名评价的几点期待
1.延迟推送评价内容
有些用户遭受了不好的服务,即便可以匿名评论,但为了防止商家通过时间定位自己,进行一些恶意报复的行为,一般会采取隔日投诉 。但这个用户体验是不好的,用户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
基于这一点,可以将匿名评价进行延迟推送(一些产品已经实现)
两个及时推送匿名评价的真实案例:
案例2:朋友Y在某平台结束了拼车订单后,因为司机车牌不符,开车期间抽烟不听劝阻,于是匿名评了1星,而后收到了司机的信息:等了你10分钟,然后送你到目的地,你还好意思投诉我 。
- 为什么有的可以退税有的退不了 为什么别人退税我没有
- 淘宝网站域名是啥 淘宝二级域名
- 淘宝用户名是昵称还是账号 淘宝用户名是什么
- 我把苹果序列号给了别人没事吧
- 淘宝卖家怎么找店小二申诉 淘宝店小二
- 淘宝全球版可以送国外吗 淘宝国际版和国内版区别
- 微信语音来电声音的设置方法 为什么微信电话没有声音
- 莱昂纳多出演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没有获得奥斯卡
- 为什么火影忍者里没有看到过有类似龙的神兽召唤出来
- 淘宝双十一从什么时候开始 天猫双十一什么时候开始